数字报

青年人才“坐下来” 技术需求“摆上台”

2025-06-30 07:28:0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每周1场,青年产业科技创新沙龙打通“政产学研金介用”的“任督二脉”

青年人才“坐下来” 技术需求“摆上台”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我们在智慧建筑领域有算法优势,但对接应用场景时总会碰到壁垒”“高校不少成果停留在论文阶段,缺乏中试环节的催化”……在近日由团市委、市青联主办的“青年产业科技创新沙龙”首场活动中,青年企业家、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投资机构专家、技术经理人等青年代表的发言,直击南京人工智能产业链堵点。活动通过沙龙形式打造“思想碰撞—交流研讨—融通合作”常态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两年,团市委以“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宁青·面对面”“青年产业科技创新沙龙”等品牌活动为抓手,搭建校企协同创新桥梁,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无缝衔接,同时集聚一批产业科技创新领域青年人才,不断为南京产业发展注入青年动能。

政校企协同:打开成果转化“密码锁”

“青年产业科技创新沙龙”首场活动来到紫金山科技城,这里有东南大学、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内一流创新主体。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近年来虽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但仍有很多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

如何唤醒“沉睡”在“富矿”中的科研成果,让其顺利实现转化?

在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记者看到,数百张高校成果新质悦享卡挂在墙上,上面有成果的名称、研发团队、条形码等信息。例如,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元庆团队研发的“低空无人机载激光成像雷达技术”、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王岩教授研发的“多功能近程安防雷达”等。

企业是创新主体,融合创新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中创国慧、戎光科技创始人高志岗表示,企业通过“技术定制+场景验证”模式,将高校技术研发优势与交通、建筑等领域需求精准对接,如整合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家高校技术成果,定制开发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建筑等方案,并经实际场景验证优化,让城市更智慧。

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王俊嘉介绍,在教学实践中,他会借助企业技术资源完成科研环节,如芯片流片需借助企业支持;与中兴光电子等企业合作承担国家级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等。

平台赋能:搭建青年科技交流“立交桥”

在南京,青年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的“双向奔赴”,始于一个个精准对接的平台。

“青年产业科技创新沙龙”是团市委今年推出的创新项目,旨在打通“政产学研金介用”的“任督二脉”。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通过沙龙让青年人才‘坐下来’,把技术需求‘摆上台’。”活动强调构建“科研机构聚焦原始创新、企业聚焦产业转化、资本护航全周期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领域强链补链。

当前,平台正迭代优化,后续将每周举办一次活动,通过拓展社交圈、促进跨界合作,助力初创项目成长。

在更广泛的领域,“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以“月月有对接”的频率,成为校企合作的“加速器”,截至目前已举办20余场,吸引700余名青年人才参与,让实验室“货架”上的成果走向企业生产线。

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亟需为青年学子搭建认知行业前沿、提升专业能力的实践桥梁。基于此,一系列面向青年大学生的实训活动应运而生。

前不久,南京青年AI技术实训营(第五期)在阿里中心·南京和中通服共生课堂举办。3天的时间里,学员们不仅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还通过走访企业,将视野从校园延伸至行业前沿,切身感受城市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蓬勃力量。

团市委还通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等多元形式,为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全链条支持。

目前,训练营正突破传统创业大赛模式,计划用半年至一年时间为初创项目配备导师、注入资源,以“成长评估”替代竞赛,强化项目与团组织的黏性。

生态优化:构筑全周期服务“生态圈”

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离不开全链条生态支撑。

近年来,南京紧扣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规律,集聚多方资源,赋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打造服务保障一流生态。在制度创新层面,持续深化人才管理改革,2024年将市级人才培养计划46.7%的名额直接下放至高校院所,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完善实施“有岗位没单位”等灵活引才模式,打破地域与领域壁垒,支持人才跨区域、跨行业特殊调配;在资本赋能方面,统筹20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与市人才基金,聚焦重点产业,加大对早期、初创项目的投资力度,助力培育未来支柱产业项目;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整合紫金山英才卡等服务资源,深化全周期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为人才成长各阶段提供精准化、持续性保障,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南京拿出‘真金白银’,在一流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共引共育、重大平台共建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东南大学人才办主任段伦博表示。去年,南京聚焦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推出“人才强市25条”实施细则,极大激发了校院地共建人才队伍的热情。

聚焦青年人才发展,共青团积极作为。

团市委联合多部门制定《南京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围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主题,推出系列举措,促进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宁青驿站”为来宁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4天免费过渡性住宿,目前37家驿站覆盖全市12个板块,动态提供700间房源,已累计服务青年3万余人次,服务天数超20万天,近40%的入住青年选择留宁发展。

既把优秀青年送到企业手边,也把好企业送到青年眼前。其中,建邺团区委联合江苏中江国际人才发展有限公司组建“就业帮帮团”,定向推送岗位信息、在线答疑解惑,并在“宁青驿站”举办40场就业推介会、2场招聘会。

《南京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还提出服务来宁青年的子女,让其享有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例如确保来宁就业符合条件的青年职工随迁子女入学“应收尽收”,在参加中高考升学、教育收费、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对于准备购房的青年,按政策给予购房补助,并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安居支持力度,新增各类人才住房不少于12万套。在青年集聚地,打造青年发展型社区(街区),就近满足医疗、购物、餐饮、健身等一系列生活所需服务,让青年幸福感“原地升级”。鼓励群团组织、用人单位为单身青年婚恋交友提供支持。做好“一老一幼”工作,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和居家养老覆盖率。打造1000个特色消费场景,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领域。

这些创新举措,正让南京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圆梦之城”。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