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山
近日,南京明孝陵景区的一棵朴树在社交媒体上“出圈”。这棵需要四人合抱的百年古树,以其盘虬卧龙般的姿态、布满青苔的树干和蓬勃的生命力征服了无数网友,被形容为“绿野仙踪的世界”“童话中的精灵树”。人们之所以不吝赞美之词,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棵树,更是时间的见证者、生态的守护者与文化的载体。
这棵朴树藏身于明孝陵景区一隅。明孝陵“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让这棵朴树更显古朴沧桑。虽然它不像碑文古迹、石像雕刻那样直接诉说历史,却通过年轮记录气候变迁,用树荫庇护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树下仰望,我们仿佛能听见岁月的回声,那些枝叶间散落的光斑,就是一个个穿越时光而来的音符。正如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永宝所言,这些古树是“会呼吸”的文物。它们与众多静态遗迹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了南京山水城林、古今交融的城市肌理。
对南京人来说,这棵朴树的价值不止于观赏,更在于它提供的生态与精神滋养。从生态角度看,它涵养水土,为鸟类和昆虫提供栖息地,打造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节点。从人文角度看,它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方净土,树立了一座逃离喧嚣、寻找宁静的精神地标,成为现代都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其实,这棵朴树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南京城市气质使然。从钟山风景区到秦淮河畔,从明城墙到长江之滨,这座城市始终在探索城市建设、历史保护与生态发展的平衡。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古树与古建筑相得益彰,正是南京最独特的城市名片。漫步在南京街头,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历史与自然的双重敬畏。更重要的是,这些历史符号并没有被冻结在时间里、割裂在生活外,它们依然是呼吸着、生长着、与城市共舞的生命体。它们见证着历史,也参与着当下;承载着记忆,也创造着新的故事。
不可忽视的是,朴树的生命力源于自然的馈赠,也离不开人们的珍视与守护。南京早已为名木古树建立了名录档案,有常态化的保护管理制度。但当一些古树“出圈”走红,打卡游客的增加,可能带来额外的环境压力。如何平衡保护与开放,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从游客的角度看,发现古树是惊喜,但我们不能让发现带来伤害;而要通过文旅宣传、科普教育,让市民游客真正理解其价值,从而自发参与保护,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守护的开始。
这棵“出圈”的朴树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魅力不仅来自摩天大楼的现代感,更源于这些“会呼吸”的活态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温度和生态价值。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每一棵古树都弥足珍贵。让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些绿色瑰宝,守护好它们,就是守护城市的根与魂,为未来发展预留更多的可能性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