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即日起,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市委党史办,推出“80年·80人——穿越历史的回响”系列报道,将分别通过40位南京地区抗战亲历者和40位专家学者、志愿者、亲历者后人等,以口述史、“对话”的方式,充分展现南京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坚决扛好挑大梁省会担当,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
【人物小传】 粟裕,1907年生,抗战期间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1984年2月逝世。
自从南京、芜湖失陷后,日寇的进攻目标是在夺取徐州,打通津浦线。因此,集中力量保卫徐州成为我国在第二期抗战中最主要的任务。但江南处于敌人侵略我华中内地的主要后方,如果能够大量地牵制敌人的兵力,就便于我主力保卫徐州。
我军为了配合全国主力进行保卫徐州的战争,整个军队,刚从南方的八省集中起来还不到10天,也来不及整训,就很迅速地出动于江南战场,这就是新四军的先遣支队的组成。我奉命统率先遣支队,1938年5月19日正式进入江南战场。
先遣支队出动以前,江南整个情况对我军是不甚有利的。当时敌人在各方面都处于一种暂时的优势,可是我们并不怕困难,抱定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为了完成先遣支队所负的光荣任务,我们采取了许多克服困难的办法,包括:加紧揭发敌人的罪恶和宣传解释抗战国策;以模范的行动来表明我们是民众的武力;肃清汉奸敌探,摧毁伪政权;帮助恢复地方政权;积极行动,加紧侦察;破坏敌人交通,争取战斗胜利等。
6月13日,战区司令长官首次给我们命令,限我们于三日内赶到距现地200余里的京沪铁道线上,破坏敌人的交通。
当时虽然雨水下个不停,路滑难行,我们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秘密地采取夜间行动,虽然都跌了满身污泥,衣服无法换洗,仍然向胜利的目的地迈进着。
经过三个雨夜的急行军,15日晚上,我们到达南京与镇江间的下蜀街,花费整个晚上完成了破坏铁道的任务。
为了加倍完成战区司令长官给予我们的任务,我们又急速东向,寻求战斗胜利。虽然部队已十分疲劳,病员大大增加,但我们仍然勇敢坚决地前进着。
为了行动迅速,我们挑选了几十个精干战士,6月17日2时急行出发,8时左右即到达镇江以南30里之韦岗伏击敌人。
果然敌车来到,被我军击毁敌汽车5辆(内包车1辆),毙敌少佐土井及大尉梅泽武四郎等10余名,伤敌数十名,获长短枪10余支、钢盔10余顶、日钞7000余元和日军军旗、军刀、军服等,以及满载车中的军需物品。
在我们战斗半小时后,增援的十数倍于我之敌人则从镇江方面赶来,并有坦克车数辆、大炮数门、飞机3架协助,但我们事先已完全地离开了战地,使敌人的增援部队完全扑了一个空。
这一战斗,是我军进入江南战区的处女战斗,可以说是完全胜利的,不仅打击了敌人之横行,奠定了我军进入江南战区的基础,开辟了胜利的先声,而且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情绪,提高了他们胜利的信心,亦可以说初步答谢了各界人士对我军的热望。
这一胜利,曾经得到了中央政府这样的嘉奖电:“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仍希督饬继续努力,达成任务”。
随之,我军主力进入江南战区,先遣支队于任务完成中便结束其工作。
(参考资料:1939年《抗敌》杂志第3号,粟裕《先遣队的回忆》。)
【专家学者说】
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肖兆权——
南京是中国抗战最典型的代表性城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南京在抗战时期不仅具有战略枢纽地位,也与多个“首次”“第一”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军事斗争紧密相连,突出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京人民抗战。如果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走向,并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那么南京就是中国整个抗战时期最典型的代表性城市。
正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早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就领导发动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以民众觉醒的浪潮逼迫蒋介石表态抗日;当民族危亡之际,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主动南下南京,以民族大义促成国共合作,最终建立起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沦陷后,新四军将士更是一马当先挺进南京近郊,成为最早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开辟战场的抗日武装,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南京敌后抗战的胜利篇章。
1938年2月至5月,毛泽东连发三份电报,指挥组建不久的新四军,“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
4月28日,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由皖南岩寺出发,5月中旬到达南京江宁地区,在南京、常州、镇江方向展开侦察。6月17日,先遣支队在南京与镇江公路节点句容韦岗伏击日军,这是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的首次完全的胜利,威震江南,声震南京,大大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精神。
而后的南京,虽然是沦陷区,但在新四军面前变成了抗击日军的前线和敌后战区主要目标。新四军在南京近郊及高淳、溧水、江宁、江浦、六合等地及其他周边地区,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党的组织和地方武装,不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伪在南京地区的统治及其军事力量,打出了抗战胜利之时对南京的完全合围,打出了城里城外的里应外合,也打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战争的胜利。
在南京城内,斗争方式与城外截然不同。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从1940年起,中共江苏省委和苏皖区党委、苏中区党委、皖江区党委、淮南区党委等系统先后派党员到南京开辟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各系统默契配合,互相呼应,领导南京人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南京地下党组织已经成功组织了地下军,配合已对南京形成完全包围的新四军,里应外合做好了解放南京的准备。
本组整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邹伟 祝东秀 通讯员 徐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