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飞机是两个机翼,但AI可能会给你生成三个、四个,甚至前面是货车车头、后半段是客舱部分的那种飞机,这完全不符合常理。”冯学成的这句话,揭示了这场实验中艺术与技术碰撞产生的奇妙火花与挑战。在这部由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打造的实验剧《来自远方》中,AI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成为重塑舞台艺术的关键变量——它带来效率与可能,也引发荒诞与反思。当艺术创作的边界被技术重新定义,创作者们正在探索一条融合与突围的新路径。
人工or人工智能?
这场跨越舞台与技术边界的实践,起点来自一部讲述温情与困境中群体互助的作品——《来自远方》,改编自第71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提名作品的音乐剧。
《来自远方》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剧专业2021级本科生在《剧目排演与创作》课程中的实训剧目,该剧经历了三个版本的演进:1.0版在南艺408小教室的黑匣子剧场完成首演,剧场内声光电设备齐全,观众360度环绕式观赏;2.0版采用极简舞台设计,隐去灯光、音响、耳麦等设备,仅靠演员和十把椅子在质朴的小空间内完成演出;3.0版作为毕业展演,由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通过两校艺术与科技资源的整合,建立了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协同创新模式,并首次引入AI技术进行舞台创作。
在3.0版的演出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2022级的学生深度参与,借助《戏剧影视灯光设计》《人物造型设计(虚拟空间方向)》等课程资源,以及舞美工场实验室的技术平台,构建起了由AIGC生成技术与CAVE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支撑的多维舞台视觉体系。从文本生成到场景搭建,再到多通道视景同步,团队完成了一次富有开创性的“人机共创”实验,为未来的舞台艺术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南航2022级戏剧影视与设计专业的冯学成负责多媒体设计和执行灯光,他回忆起第一次用AIGC生成舞台画面时的“荒诞感”。剧中,甘德小镇的机场是舞台视觉的核心意象之一,可AI最初交出的答卷,却是面部扭曲的人物、比例失衡的模型,甚至飞机上的“深圳航空”标志。这些不合逻辑的细节,被他们一一修改,像一场精密却混乱的博弈。
刘泰源是本次实验剧目的多媒体设计/执行灯光,在了解到任务的繁重后,他早早在开学前就已经回到学校做准备,迅速找到了班里一些小伙伴参与进来,在实践中组建起南航光影团队。团队中8位伙伴都是来自南航2022级戏剧影视与美术专业,分别负责灯光执行、技术总控、与学生工作沟通等工作。
面对这些挑战,团队反复调整、修正画面,AI与人的协作,成了这场视觉叙事背后的博弈。技术的赋能为剧场带来创新可能,同时也提出了严峻考验。
“我们是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才开始去了解AI生成软件的使用。”冯学成坦言道。在项目初期,他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但始终在不断摸索中前行。从AI生成的5000多个图像和视频中反复筛选,只为挑选出最贴合戏剧演出的素材。
当AI站上舞台
作为《来自远方》的忠实剧迷,南京艺术学院的黄茄僡专程赶赴南航观看毕业大戏的收官演出。她见证了这部作品从1.0到3.0完整的成长轨迹,见证了演员们日益成熟的表演,而在南航场次的表演也让她产生了新的沉浸式舞台观看体验。
现场观众叶卓龄也兴奋地形容:“好像参与了一场大型的剧本杀!”观众的热情远超两校团队的预期——问卷发布后,1000多位观众迅速报名,原定的5场演出追加至7场,场场爆满。
在《来自远方》实验剧的舞台上,AI技术并没有被隐藏在幕后,而是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嵌入叙事之中。“我们把观众带入情境,不再只是靠演员的台词或情绪了。”夏子诺回忆起演出从南艺“408形体教室”到大型剧场再到南航舞美工场舞台变化时如此表示。来自南艺2021级音乐剧专业的杨荟颖也是本剧演员之一,她坦言:“AI生成的画面让我们在排练时更容易沉浸其中,但同时也增加了难度。你得特别准,一秒都不能差,因为画面不会等你。”
跨学科合作的“破壁”实验
刘泰源第一次接到这个项目时,他没有想到在后来的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小伙伴会度过很多个通宵的夜晚,正式演出前的一个月,他们2/3的夜晚都在熬夜修改内容、配合南艺的演员排练,深入到这一场跨学科的实验剧目当中。“一开始我只是以为过来开门开灯,没想到是这么大的项目。”
这是南艺音乐剧专业与南航戏剧影视与美术专业第一次跨学科团队的深度合作,也是工科与艺术的一次大胆 “破壁” 实验。
从南艺408小教室到野草、嘉元剧场,再到最后的南航舞美工场,AI 技术的加入让舞台焕然一新。
内容来源:通讯员 文慧慧 姜宁 刘晓清 邓清予
图片来源:南航光影团队、陈泰宁
编辑:高正阳
校对:熊向宁
审核: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