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在这里,昆曲成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2025-05-23 07:22:1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为何从南京启航?

在这里,昆曲成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日,继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南京首演大获成功之后,“小牡丹”们再度相聚南京举办首场巡演,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至美对话,袁枚的诗也被他们用来激励自己。何以南京?何以青春?何以创新?“最古老”与“最青春”的碰撞,不但见证了大学生用青春重燃昆曲的至情之美,更谱写了昆曲艺术传承发展新典范。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首演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首演

何以南京?

92岁昆曲研究者依然“青春”

昆曲诞生于昆山,兴盛于明朝都城南京,及至今日,昆曲在南京则呈星火燎原之势。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次日,“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园传承”座谈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北京、上海、温州等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其中的“南京”元素非常抢眼,清晰呈现出这座城市百年来昆曲传承研究脉络。

大家都知道,南京向来都被视为戏曲大码头,对昆曲发展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尚任为《桃花扇》在南京四处走访;李渔在南京的家班全国有名;汤显祖在南京完成了《紫钗记》,而《牡丹亭》的雏形也在此孕育。在南京,昆曲甚至被唱进了大学校园,1922年,中国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吴梅先生在东南大学任教,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昆曲。他不但将曲学薪火带到金陵,同时也为后来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培养了一批曲学研究中坚力量,包括卢前、钱南扬、吴白匋等。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首演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首演

其后,南京大学教授、昆曲研究泰斗吴新雷进入大众视线。1956年,23岁的他成为新中国高校中第一位主攻昆曲的研究生,此后无论经历怎样的波折与困难,他始终将对昆曲的发扬视作一种使命。“这次乘着东南大学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开会的东风,惊喜地重回故苑……似乎又回到了青春年少之时,兴奋得在草坪滚了三滚。”吴新雷的欣喜,既来自个人体验,更与看到昆曲实现跨时空接力分不开。

昆曲研究薪火相传,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俞为民,在南京大学工作期间,即指导戏曲史研究生以昆曲为必修课。在其之后,又有孙书磊教授接棒。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推动项目成果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公演,为古老的昆曲艺术注入新的生机。

一代又一代学者,延续着昆曲教学、研究、实践的优良传统,并走出了一条教学相长、传承推广的新路径。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站)在东南大学上演“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站)在东南大学上演

何以青春?

在经典剧目中探寻生命价值

昆曲传承需要高校、昆剧院团与社会各界深度合作,早已成为共识。今天的青年学子又该以怎样的身份,让昆曲之美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作为古典与现代结合最好的典型案例,青春版《牡丹亭》再次担负起使命。

2004年,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其对“青春”与“美”两大核心主题的挖掘,吸引了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青年观众。正如苏州大学教授周秦所说,赞美青春、歌颂至情正是青春版《牡丹亭》魅力永葆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极具独特性的美学体系中,昆曲以其细腻的表演、婉转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妆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了年轻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深度探索的渴望。

白先勇认为:昆曲无他,得一“美”字,不但辞藻美、音乐美、身段美,而且主题美、情感美、意境美。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站)在东南大学上演“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站)在东南大学上演

事实上,青春远不止于一个“美”字,青春的生命里应该还有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昆曲《牡丹亭》在《离魂》《忆女》等折的表演中对此都有充分展现,而剧中春香闹学、母女相认等场景,又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友情、亲情等人生课题。

“青春版《牡丹亭》必须传承下去。”2024年,在青春版《牡丹亭》演出2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申报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立项。项目以东南大学为实施主体,由赵天为教授主持实施,并邀请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团队专家及原班演员前来执教,最终完成一台完全由高校学生演出和伴奏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台下的青年学子,变成了舞台上的演员,在这场跨越古今的“青春”对话中,重启对美、对生命最真切的体认。“从未感受到我的心和中华文化的长河贴得那么近。倘若只是一粒尘土,我也因自己落在了昆剧发展的肥沃土地上而无比自豪。”苏州大学学生徐诺颜表示。

“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园传承”座谈会在东南大学举行,白先勇受聘“东南大学客座讲席教授”“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园传承”座谈会在东南大学举行,白先勇受聘“东南大学客座讲席教授”

何以创新?

昆曲成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昆曲不断掀起阵阵热潮,但在业内专家看来,昆曲有其特定的受众对象,即文化水平高、素质修养好、懂欣赏又能欣赏昆剧。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刘祯所说,长三角地区不仅经济发达,教育和文化程度也非常高,这就形成了一种昆曲现象。作为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它不仅体现在剧场演出、专业剧团,还包括票友、高校等方面,昆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如何培养更多昆曲观众群体?

大学生自然成为未来昆剧观众的主力军。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认为,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壮大的高文化、高素养人才群体,是昆曲潜在的理想观众,也是昆曲的未来生命所系。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前,白先勇接受记者采访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前,白先勇接受记者采访

“白先勇先生和一众老先生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怎么办,昆曲还要不要,谁站出来?”身处高校,昆曲研究者赵天为站了出来。在南京,赵天为所在的东南大学虽以工科强势闻名,却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批承担起昆曲传承使命的学校,不但100年前有吴梅讲授昆曲课,而且在2001年昆曲申遗成功后的2005年就主办过昆曲传播月。基于悠久的昆曲传统和浓厚的昆曲氛围,昆曲被融入学校美育工作,昆曲进校园、戏曲走近大学生,已成为东大的品牌活动。

近年来,东南大学团委和艺术学院深度携手,一手托起校园流动的青春,通过别具匠心的学术解读、名家传授和艺术实践等形式,实现非遗传承和推广及“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

自2024年8月起,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50名入选青年学子,便从全国各地奔赴项目组。他们中的80%是“00后”,平均年龄不到22岁。为满足学员需求,项目进行分层教学,即按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角色分设小生班、旦角班,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吕佳等青春版《牡丹亭》原班演员组成教师阵容,进行手把手定向教学。团队在寒暑假则推出沉浸式集训,助力同学们夯实艺术根基,并依据学员具体情况灵活调配教学资源、量身定制课程。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站)在东南大学上演“校园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站)在东南大学上演

“当青年学生粉墨登场,每一段弦歌雅韵都是文化根脉与青春的双向奔赴。”在赵天为看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价值早已超越舞台,它让六百年昆曲从剧场艺术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课堂上的一次即兴清唱、社交平台的一段扮相视频,乃至年轻人对传统审美的重新诠释,都是文化火种的播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多年轻的心灵里萌发新的枝芽。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公演大获成功,更多人看到了其深远意义。“50名青年学子,聚是一团火,为了心中炽热的昆曲梦想挥洒汗水,终尝收获之甘露;散是满天星,当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组织家庭后,依然会带着这份青春的澎湃与悸动,自觉成为昆曲青春圣火的接力者和播撒者。”

图片由东南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