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小时候,以为外婆藏起来的是糖块,长大了才知道,那是散落在外、期待‘回家’的游子。”
“这块砖也许来自大报恩寺,我的使命就是送它‘回家’。”
两位“95后”小伙,近日带着“宝藏”来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5月18日,“重回长干里——寻找城南记忆”共创计划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活动为首批捐赠者举行捐赠仪式并颁发捐赠证书,两位“95后”捐赠者现身,讲述他们让文物“回家”的故事。
从4月18日发出一份“重回长干里”全球征集令以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陆续收到捐赠文物、老照片、口述史等资料数百件,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个体记忆的集体回归。而这些散落的文明碎片正通过数字技术,永久保存为全民共享的文化遗产。
完成外婆的心愿
首位捐赠者捐出30余件琉璃构件
“小时候,以为外婆藏起来的是糖块,长大了才知道,那是散落在外、期待‘回家’的游子。”“95后”南京市民王陈鑫是首位捐赠者,前不久,他将30余件琉璃构件无偿捐赠,包括一件L形截面的白瓷砖和一件灰陶龙形垂兽,成为大报恩寺“记忆之塔”的第一块拼图。
在展厅,记者见到了王陈鑫捐赠的构件。白瓷砖,长17厘米、宽7.8厘米、高15厘米,瓷质细腻温润,一面施白釉。经专业考证,此瓷砖产自明代景德镇窑口。龙形垂兽,是古建筑屋脊重要构件,这尊垂兽为明代晚期作品,残长22厘米、残宽19厘米,虽未施釉,但其龙嘴怒张、龙眼圆睁,依然神韵十足。
王陈鑫的外婆早年居住在西街一带,就在如今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对面。“听外婆说,那时候周边居民常将散落的遗址碎片用于建房,她也保存了一些。”王陈鑫回忆,与其他居民不同,外婆将这些残件悉心收藏,先用报纸包一层,外面再裹上柔软的棉絮被,最外层再用海绵包裹,减少外界冲击,最后放进一个两米宽的大木箱里。
悉心保存、代代相传直至第三代,王陈鑫及家人拒绝了外国藏家的高价求购,最终选择将其捐赠给博物馆。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文物的最终归宿,也是文化守护行动的重要意义,“这是外婆的心愿,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力量大小,每个人都要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中。”
北京小伙“千里送宝”
“漂泊的‘孩子’回家了”
同样是热爱传统文化的“95后”,捐赠者沈俊伯搭乘高铁从北京南下的时候,心中感慨万千。
他带来的,是一方土黄色的琉璃佛像砖。“这是今年年初,我从一位藏友手中交换得来的,起初只觉得很好看,放在家里做个摆件,后来经过询问,藏友说是在大报恩寺遗址附近采集到的。”沈俊伯说,一个月前,在看到全球征集令后,他心中泛起涟漪,感觉这块佛像砖也许真的来自大报恩寺,而自己的使命就是“送它回家”。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欣喜地从沈俊伯手中接过这块琉璃砖。他仔细端详这块琉璃砖,虽仅存半身,但暗藏工艺密码:衣纹褶皱的处理带有明代艺术的简练之美,釉色剥落处露出的胎土,正待通过科技检测与遗址出土构件比对。
王兴平介绍,从胎质判断,这块琉璃砖窑烧成后呈独特的土黄色,带淡淡的砖红色泽,从材质工艺的特征来看,与馆藏的明代南京聚宝山琉璃官窑文物相似度极高,明代大报恩寺琉璃构件的主要产地正来源于此。
在沈俊伯看来,这不仅是自己的一份心意,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实践。“大报恩寺承载着千年金陵的文化历史脉络,能够将相关历史文物托付于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沈俊伯表示,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动中,才能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打开“城南记忆”
口述留住一段“活的历史”
“我从小就住在南宝塔根102号……”一位老先生边说边比画,现场观众仿佛穿越回半个世纪前的长干里。活动当天,不少老城南居民、高校学者、文化爱好者会聚一堂,在“寻找城南记忆”共创研讨会上,用方言讲述着大报恩寺的烟火往事。
长干古城是南京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址。它将南京的建城史由2400多年推至3000多年,而它名字中的“长干”二字,就来自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地名——长干里。琉璃宝塔所在的长干里,是南京城的文明原点,早在3100年前这里就是南京的商市中心,至今仍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
不只长干里。宝塔根、长干桥、聚宝门、养虎巷、扫帚巷、正学路、黄泥塘……这些老地名,是老城南的代名词,更是藏在老南京人骨子里的乡愁记忆。
你一言我一语,刘宏宝、王来华、吴美泰等多位住在长干里社区的居民打开了自己的“专属记忆库”,讲述着“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据了解,这些口述史将被录入语音库,未来观众有机会扫码聆听“活的历史”。
1856年,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不幸毁于战火。大量文物珍萃或通过贸易与外交流转,或因历史动荡流散全球。
一个多月前,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出全球征集令,开启以“共享文明记忆”为主题的全球行动,让毁于战火中的琉璃塔,借助全球藏品的实物征集、数字收集与研究以重获新生。这场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碎片的追寻与修复,更在搭建文明对话的当代桥梁。
此次行动不仅要做好基础的藏品收集与保护工作,将流失在民间的大报恩寺文物构件、遗址残片、工艺珍品等收藏品进行珍藏和科学的保存,还要重塑文化遗产档案,深入挖掘与收集大报恩寺及长干里地区相关的老照片、口述史、回忆录、艺术作品等。同时,通过与国际博物馆的合作,收集流散全球的文物与建筑高清图片、数字建模等数字化藏品,探索数字文明时代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重现“消失的遗产”。
“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古都南京的地标性文化建筑,曾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最初的景象,在早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全球征集活动,我们希望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归故土,让消失的遗产重获生命、拥有未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