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赵迪: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2025-05-23 06:19:5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赵迪。 任瑶琳 摄赵迪。 任瑶琳 摄

□ 倪嘉 芮天舒 祁绩

“‘碑亭巷’长900米,但是这里找不到一块碑或是一个亭,那么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在南京电视台“NBS十八生活”新媒体发布的短视频中,主持人赵迪穿行在南京的街巷之间,用接地气的语言,为观众揭开南京老街巷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媒体人,我愿做这座城市的讲述者,用镜头记录青砖黛瓦间流淌的千年文脉,用话筒传递市井街巷里跃动的时代脉搏。”赵迪说。

扎根城市,做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

2010年,刚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赵迪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南京电视台《生活早高峰》节目。

“每天清晨6时到岗,播报新闻、天气和交通路况,有时还要完成连线报道。”回忆起入行初期的日子,赵迪的眼中仍闪烁着光芒。“那时对南京完全不熟悉,连‘大行宫’怎么读、‘小行’该发什么音都拿不准。”正是这些“出糗”的经历让赵迪意识到,做好本土节目,不能只靠镜头前的播报,更要扎根城市。

赵迪利用工作之余走街串巷,从老门东的石板路到秦淮河畔的茶馆,从早高峰的中山南路车流到深夜的新街口霓虹……在不断深入南京街巷的过程中,赵迪对这座城市的了解逐渐加深,他开始思考如何让节目形式更加丰富、更好地贴近观众的生活。赵迪尝试用“唠家常”的方式讲述新闻,从最初依赖编导提供稿件,到主动寻找选题,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在轻松幽默中传递正能量。

拔节生长,在国际传播中历练自我

2015年6月,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计划选派一名记者前往凤凰卫视驻阿联酋迪拜记者站,开展为期8个月的驻外记者培训,赵迪凭借“采编播”全能的业务能力成功入选。

在飞往迪拜的航班上,赵迪萌生了独立制作32集旅行人文自媒体节目《迪看迪拜》的想法。

“我想通过短视频记录真实的迪拜,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展现普通迪拜人的日常生活。”

从人潮涌动的“一元轮渡”码头,到人声鼎沸的跳蚤市场;从水果摊主热情的吆喝声,到赛马世界杯现场观众的欢呼声……没有专业团队,赵迪带着一台DV机,在工作之余穿梭于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迪拜及周边的生活图景。

“拍摄时全靠路人协助。我会先指导路人,告诉他们我要从哪里走到哪里,只要把我拍进去就行,之后我再回去剪辑。”这种“接地气”的呈现方式,让赵迪的作品充满了真实与温度,连当地知名文旅景区都向他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他还收到了迪拜旅游局寄来的感谢信。

“媒体人承担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我们要把这份友好和热情传递出去。”正如赵迪在节目中所实践的那样,他主动走进当地人群,用一句“你好,我是中国记者”打开对话,向世界展示中国媒体人的风采。

繁花绽放,在坚守与创新中结出硕果

2024年,赵迪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主持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在南京举办的2024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主题国产电影展映开幕式。

面对田华、李雪健、葛优等知名艺术家,他做足了功课:当葛优即兴越过采访提纲时,他一句“您聊什么影迷都爱听”的巧妙回应,不仅化解了冷场,更让随后的采访妙趣横生;面对97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他精心设计了“侧身采访”方案,既保证了镜头美感,又兼顾了与田华的对话。“这次开幕式的主持工作是我入职15年来的一次综合业务‘大考’,让我深刻体会到‘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的真谛。”赵迪感慨道。

除了主持工作,赵迪还积极投身于新媒体视听产品创作。

他和团队打造的《“巷”往的生活》系列节目,走进南京的老街巷:饮马巷“赵构饮马”的历史传说,陶谷新村的市井美食,南台巷文艺十足的小店故事……他用脚步丈量街巷,用镜头记录烟火,让观众在短视频时代发现身边的烟火日常。

在《中国智造在南京》中,赵迪又化身“科技翻译官”。他深入南京智能制造领军企业,以“爬高钻洞”的体验式采访,拆解复杂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呈现高科技背后的故事。

“好的新闻产品永远不缺观众,关键是要唤起观众的共鸣。作为媒体人,我们要通过节目展现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观众感受一砖一瓦间的城市记忆,同时也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给观众,让这里的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赵迪说。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