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5·22,走近生物多样性守护者——他们,守护动植物的“诗与远方”

2025-05-23 05:59:2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张松奎正在给孩子们讲授中华虎凤蝶知识。 受访者供图张松奎正在给孩子们讲授中华虎凤蝶知识。 受访者供图沈永宝(右)正在指导学生采摘南京椴花。 受访者供图沈永宝(右)正在指导学生采摘南京椴花。 受访者供图潘家鑫对长江江豚活动进行监测并记录。 受访者供图潘家鑫对长江江豚活动进行监测并记录。 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长江之畔记录江豚活动的数据,在山林之间搜寻中华虎凤蝶的身影,在实验室对树种繁殖进行有效干预与扩繁……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走近南京3位野生动植物守护者,听听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守护多样物种的故事。

长江边的生命监测

5月22日早晨6时30分,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技术组组长潘家鑫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中山码头,“江豚也怕炎热天气,所以观测要趁早。”

潘家鑫主要负责长江南京段江豚保护区的江豚活动监测、江豚救护等工作。7时20分左右,远处江面忽然泛起涟漪,两只江豚接连跃出水面。潘家鑫的眼睛瞬间亮了,他迅速举起手机做起了视频记录,随后又拿起记录本,仔细记录下江豚出现的时间、位置和数量。

“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对监测江豚来说很重要,我们会据此调整行动时间。”潘家鑫说,在夏季,早晨6时至8时之间、晚上7时左右气温比较舒适,江豚不时会出来觅食或者嬉戏,中午就潜入江中避暑。

即将到来的六七月份是江豚出生的高峰时段,也是潘家鑫最紧张的时刻。“最怕遇到降水多的天气,强降雨使长江流速加快,极易造成新生幼豚与母豚分离,导致生存概率显著下降。”潘家鑫告诉记者。因此,他和队友们往往雨一停便立刻进入24小时轮流巡护工作状态,从八卦洲长江大桥到大胜关长江大桥共35公里的长江岸线,他们持续在岗监测。“我们多掌握一些数据,就能为保护它们多争取一些机会。”他笑着说。

山林间的蝶影追寻

近日,浦口老山,一位头戴棒球帽、背着双肩包的老人,脚步轻盈地在草丛里穿梭。他的身后是鼓楼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此行目的是寻找中华虎凤蝶的蛹及其寄主植物杜衡。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蝴蝶爷爷”的张松奎,资深蝴蝶爱好者,南京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馆长。

张松奎对蝴蝶的热爱,始于其本职工作。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画蝴蝶,也制作蝴蝶标本和贴画。20世纪90年代后期,张松奎发现身边的蝴蝶越来越少,尤其是中华虎凤蝶,一度被列为“濒危”。他意识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张松奎开始用相机记录“小虎”的生活史,从卵一路拍到成虫。夏天,山林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他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汗水湿透衣衫;冬天,寒风凛冽,双手被冻得通红,但他依然坚持……40多年间,张松奎进山进行蝴蝶生态考察4000多次,宣讲科普上万人次,还出版了《中华虎凤蝶生态图鉴》等图书。

如今,“蝴蝶爷爷”开启了新一阶段的任务:抢救性地保护中华虎凤蝶的“口粮”——杜衡。他计划用5年时间,将杜衡尽可能多地移栽到附近有“小虎”的地方,并进行分株、繁育,建立“粮仓”。

实验室内的树种繁育

5月22日一早,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里,几名身着白大褂的实验人员忙着对采集到的种子进行消毒、放入无菌瓶进行萌发培养。实验室的一角摆放着一个玻璃瓶,里面的一棵绿色小苗乍一看并不起眼,但这对于教授沈永宝而言却极为特殊。

“这就是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南京椴。作为国家林草局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高,景观效果独特,具有巨大的综合开发潜力。”沈永宝指着瓶子介绍。

然而,过去由于缺乏开发利用、育种栽培和塑形等技术不完善,南京椴其实并不多见。沈永宝团队调查发现,野生南京椴的数量不超过2000株。而由于南京椴种子休眠要达到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给树种的大规模人工繁殖带来挑战。

从2005年起,沈永宝着手研究攻克南京椴种子休眠机制。去壳、加试剂、培养萌发……实验室内,他通过反复实验,终于探索出解除南京椴种子休眠状态的方法。“如今,仅需要50至60天,南京椴种子即可萌发。我们还建设了南京椴繁育基地,通过容器育苗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他说。

近年来,沈永宝还带领团队针对乡土树种开发相对滞后的现状,在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筛选出红楠、紫楠、冬青、南京椴、乌桕、丝棉木、秤锤树、麻栎、小叶栎、小叶青冈等一批优质乡土树种,在技术层面开展繁殖和培育技术的研究。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