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记者 陈燕飞) 风吹麦浪穗飘香,田间地头农事忙。随着“三夏”时节的到来,江苏、安徽等地的农户抢抓晴好天气,在金黄麦浪中奏响丰收曲,于育秧大棚里播撒新希望,一幅“机械化收割唱主角,科技育秧促高效”的农忙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常州金坛区,18.57万亩小麦陆续成熟,金色麦浪铺满沃野。5月19日,东城街道明星村的麦田里,多台联合收割机穿梭于标准化田垄间,拨禾切割、传输脱粒、粉碎还田等工序一气呵成。农机手管才余表示,得益于平整连片的大田和先进农机设备,单台农机日均作业量可达100余亩,收割任务已排至月底。一家农业发展企业的现场负责人王杰介绍,公司已投入6台联合收割机抢收,后期将增至10台,预计日作业能力达800余亩。
在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的数字农田里,农机手正驾驶机械收割小麦。种粮大户夏本龙感慨,过去田小块、道路差,农事全靠人力,如今500多亩农田实现翻耕、播种、收割全程机械化。繁阳镇缸窑村则通过“农田革命”,整治灌溉渠、排洪渠,将零散农田整合为 “田成方、路相连、能机耕”的高效农田,为粮食生产夯实基础。
小麦丰收的同时,水稻育秧也进入了关键期。在滁州明光市桥头镇井王村,希望机插秧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内,翠绿秧苗破土而出。农技人员王泽报蹲守田间,指导育秧中心负责人梅献敏把控播种量、摆盘平整度等技术要点。“有了专业指导,育秧成功率大幅提升。”梅献敏说。截至4月底,桥头镇已完成水稻集中机插秧育秧5000多亩、手插秧育秧1.2万多亩。
在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唐庄村,圣君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育秧大棚内,负责人周圣君正进行通风、灌溉作业。育秧流水线上,机械全速运转,空秧盘经基质填充、播种、覆土、洒水等工序,数十秒内便完成制作并送入催芽室。该合作社拥有20亩育秧工厂、2条流水线及4000平方米连栋温室大棚,可满足8000亩水稻栽插需求。近年来,南谯区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41家农业组织建成现代化育秧工厂,实现秧苗规模化生产。
在扬州市沙头镇小虹桥村,种粮大户冯金宝的秧田旁,双盘育秧摆盘机大显身手。工人仅需装土、撒种,机器便自动完成摆盘、覆土等工序,一天可摆25000盘秧苗,4人即可完成800亩田的育秧任务,较传统人工效率大幅提升,且播种量控制精准、秧苗成活率高。冯金宝还为周边农户代育秧,带动乡亲共享技术红利。
从金黄麦浪中的机械化抢收,到育秧大棚内的科技化育苗,这个“三夏”时节,各地以科技为笔、以农田为纸,正奋力书写着粮食稳产增产的美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