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大学科技创新大会昨举行 首颁优秀科技成果奖 发布789科技攻关计划

2025-05-22 06:37:2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报网讯(记者 何洁) 31名教师获“南京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789科技攻关计划”正式发布……5月21日,南京大学科技创新大会举行。据悉,“南京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系首次颁发,共设置“科学前沿突破奖”“重大科技任务奖”“重大平台建设奖”“产业科技创新奖”“国际科技合作奖”5类奖项。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获“科学前沿突破奖”。他领衔的团队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并自主研发搭建全球首台实验装置,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引力子的研究是物理学的终极问题之一,是实现爱因斯坦毕生追求的大统一理论之关键步骤,但引力子在天文上的观测极为困难,引力子激发的研究为在凝聚态系统中探索引力子物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杜灵杰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但这条路太难,难到一直无人敢走,正是南大的全力支持以及江苏科技部门的战略眼光和前瞻布局,让他有勇气和底气勇闯这一学术“无人区”。

“我们‘五年磨一剑’,不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杜灵杰说,团队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南京市十大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树忠团队也获得“科学前沿突破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该团队围绕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的生物与环境、早期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整合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样性曲线,揭示25亿到2.5亿年前生物多样性演化、生物大灭绝的精确过程。

近年来,沈树忠团队部分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相关成果被编入最新的国际地层标准和美国大学教材等。“突破性科学问题往往存在于学科交叉的‘空白地带’,只有打破壁垒,创新思路,才能开辟新路。”沈树忠表示。

为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效能,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有组织科研能力,南大发布“789科技攻关计划”。南大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介绍,该计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由领军科学家、理工医科相关学院和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等提出并反复凝练,形成“7个世界科学前沿问题、8个重大科技攻坚任务、9个重大创新技术转化集群”。本计划攻坚目标发布后,学校科研人员可围绕攻坚目标自行组建攻关团队申请承担任务。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