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 付启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中提出“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天下文枢”的深厚底蕴。在全球文化竞争加剧、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当代文化动能,成为南京建设文化强市的核心命题。建设文化强市不仅是传承历史文脉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南京应以创新激发文化活力,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文化生态,以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资源,以全球视野扩大文化影响力,着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构建“文化+科技+创意”创新生态系统,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强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南京需通过机制改革、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构建“文化+科技+创意”的创新生态系统。
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平台。依托江北新区“芯片之城”与建邺区数字产业园等,设立“文化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突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创作、区块链版权保护等关键技术。如开发“AI明城墙修复系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模拟古城砖烧制工艺;建设“金陵数字文化云”,实现非遗技艺的3D建模与云端共享;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南京博物院成立“数字文化遗产实验室”,孵化可应用于文旅场景的AR导览、全息投影等技术专利。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集群。如以江宁影视基地为核心,打造长三角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吸引电影特效团队入驻;支持动漫企业开发具有南京元素的国漫IP,形成“内容创作—技术制作—衍生品开发”全产业链;建设“元宇宙文化街区”,引入虚拟偶像直播、数字艺术品交易等新业态,举办“元宇宙非遗博览会”,实现云锦织造、金箔锻造等非遗技艺的虚实交互体验。
完善文化创新政策保障。设立“紫金文化创新基金”等,对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税收抵扣;推行“文化人才绿卡”制度,为编剧、策展人、数字艺术家提供购房补贴与创业扶持;建立“文化版权快速维权中心”,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缩短侵权案件处理周期,保护创作者权益。
建设参与式、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的精神塑造。文化强市的根本在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文化获得感。南京需构建普惠性、参与式、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10分钟文化服务圈”。在全市街道建设社区文化驿站,提供图书借阅、非遗体验、微型剧场等“一站式”服务;开发“文化点单”小程序,提供市民在线预约专家讲座、手工艺课程等个性化服务项目;实施“老城文化微更新”计划,将废弃厂房、地下车库改造为“转角美术馆”“地铁诗歌墙”,如借鉴上海“思南公馆”模式,在南京小西湖片区打造“文学咖啡馆+微型博物馆”复合空间。
创新文化惠民机制。推出“南京文化一卡通”,整合夫子庙、中山陵等景区与保利大剧院、金陵美术馆等资源,让市民每年享受若干次免费参观、观看惠民演出等;对低收入群体发放“文化消费券”,用于购买图书、观展等;启动“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联合南京艺术学院开设“市民美育课堂”,开放书法、昆曲、油画等课程;培育“社区策展人”队伍,鼓励居民自主策划“家门口的历史”主题展览。
激活青年文化创造力。在仙林大学城建设“青年文化创客谷”,提供免费办公空间与创业导师服务,支持大学生开发“六朝瓦当盲盒”“秦淮灯会AR明信片”等南京元素的文创产品;设立“大学生文化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可获得孵化资金;打造“南京青年文化节”,举办国潮设计大赛、独立电影展映、先锋戏剧节等活动,吸引Z世代参与文化生产与传播。
构建“全域文化遗产活化体系”,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文脉
以当代视角重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实现古今文明的对话共生。
构建“全域文化遗产活化体系”。重点建立“全域博物馆”体系。以“博物馆之城”为目标,整合明城墙、六朝遗址、民国建筑群等资源,打造“城墙博物馆带”“长江文明长廊”等主题线路,利用AR/VR技术实现遗址场景复原,开发“数字明孝陵”“云游秦淮河”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城墙马拉松”“光影秀剧场”;利用声光电技术复原“南唐宫城”数字景观,营造AR虚拟历史场景。创新文化遗产开发模式。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经验,在门东、熙南里等历史街区引入剧本杀、国风快闪等新业态,打造“夜泊秦淮”光影秀等夜间文化IP,推动历史空间与年轻消费场景融合。探索“文物认养”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性开发。
推动非遗现代化转型。建立“非遗跨界创新中心”,促成云锦研究所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云锦纹样手机主题”,金陵金箔与周大福等联名推出“金箔生肖吊坠”;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抖音、B站,开展“云锦织造直播课”。在科举博物馆开设“非遗数字体验馆”,让游客“虚拟体验”雕版印刷、古琴制作全过程,并生成专属数字藏品。
构建“城市记忆工程”。开展“南京口述史计划”,采集民国建筑居住者、明故宫遗址见证者等群体的记忆影像,建立“城市记忆数据库”;出版《南京百年文化地图》,标注历史文化地标。在浦口火车站旧址建设“民国生活沉浸式博物馆”,复原民国时代场景,让游客深度参与“穿越式”互动演出。
构建“本土化表达、国际化传播”文化输出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南京需以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本土化表达、国际化传播”的文化输出体系。
打造世界“文学之都”超级IP。升级“南京文学季”,联合巴黎、爱丁堡等30个“文学之都”城市举办“国际作家驻留计划”,推出多语种丛书;设计“文学之城”数字地图,标注李白、曹雪芹等历史文人的创作足迹。举办佛顶骨舍利国际巡展等,彰显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文化地位。
构建国际文化传播矩阵。在纽约、伦敦等城市设立“南京文化交流中心”,举办“金陵十二时辰”影像展、“中国非遗周”等活动;与Discovery频道合作拍摄南京纪录片,向全球展示古城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独特魅力。培育“文化出海”企业,支持南京书店开设海外分店,鼓励南京非遗积极参与米兰设计周等展陈项目,推动南京文化产品进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利用“国际和平城市”身份,联合德累斯顿、华沙等城市发起“和平遗产保护联盟”,编纂《世界战争遗产保护南京宣言》;建设“国际和平教育营地”,开展青少年跨文化对话活动。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文化符号,举办“郑和航海节”,邀请东南亚国家参与仿古宝船巡游、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强化南京作为“海丝文化枢纽”的全球认知。
南京建设文化强市,既是对千年文脉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主动谋划。通过激发创新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文脉传承、扩大全球影响,南京有望实现从“历史资源富矿”到“文化发展高地”的跨越,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贡献南京作为。
(作者为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