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聚焦“南京人才日”(下)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今天是5月18日,第三个“南京人才日”。上午,2025“南京人才日”主题活动将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正式开幕,向全球人才发出“IN南京,创未来”的时代邀约。
这是年度的人才聚会,更是城市的亮丽名片。
南京已连续三年以最高礼遇、最大诚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南京、支持南京、建设南京的各类优秀人才致敬,向外界传达南京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城市胸襟,表明要与人才一起创造未来的态度。
办实“一个节日”
给政策、筑平台,让千里马纵情驰骋
开幕式前一日,记者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探访。只见广场上,“南京人才日”的主题展板已悄然立好,活动彩带在晚风里轻摆。往来的学生三五结伴,擦肩而过的瞬间时有关于人才日的讨论传来:“有招聘会,规模很大,我外校的朋友都说要过来”“有嘉年华,特别多的社团活动”“我听说会有好多院士来”……静谧校园中,涌动着一股期待。
今年人才日开幕式将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和发布加快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分别围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产业急需人才、青年人才,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强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
面向在宁或与南京联系紧密的两院院士和顶尖人才,南京将发布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工作机制,开展“三个一”走访联系和“七个一”服务保障。
面向大学生群体,今年人才日特别推出一系列重磅举措,助力每一个青春的梦想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包括:“IN南京,邀宁来”毕业生专场招聘会、“IN南京,一起FUN”南京大学生嘉年华、“青柠实践”计划等。
此次招聘会将有180多家用人单位参会,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重点行业领域,提供超4000个岗位,月薪8000元以上岗位占比90%。
用好“一个优势”
坚持校地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密集的高校资源本就是城市发展的天然优势。如何让这份优势切实转化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智力引擎与人才动能?
记者梳理发现,过去两年的“南京人才日”活动,南京分别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联合举办。以这一节日为载体,积极牵手高校联办活动,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已成为南京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趋势。
“南京人才工作,最重要的支撑在高校,最有力的突破也在高校。我们拿出满满诚意,推出一揽子举措,让选择南京成为青年人才最无悔的决定。”南京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已建立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链接51家在宁高校、14家重点科研院所、8家重点国防科工单位,按季度召开联络员会议,共商人才联合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事项,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南京人才日”期间,南京与南京大学正式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一批南京市与南京大学校地重点合作项目同时签约,南京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实践基地和江苏省光电子芯片人才攻关联合体、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揭牌。
如今,由南京江北新区、江苏产研院与南京大学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团队共建的江苏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建设单位——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好消息频传:不仅建成国内首条晶圆级铌酸锂光子芯片产线,还一周内接连发布5款全新光子芯片工艺设计包,并于数日前推出国内首个专注光子芯片领域的专用大模型OptoChat AI,持续以技术突破推动我国光子芯片产业创新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校地合作在活动联办中促成,人才引力也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中充分释放。
2024年的人才日,南京与东南大学又在此前的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共同签署了全面深化人才共引共育合作协议。南京和东南大学共建了紫金山实验室、集成电路EDA国创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每年东大毕业生留宁发展超过1/3,东大校友在宁创办企业中,产生了20余家上市公司和1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
今年,南京牵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举办人才日活动,双方将借此机会开展一系列紧密合作,助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打磨“一个标杆”
践行长期主义,让城与人双向赋能
在人才快速流动的巨大洪流中,如何借助“南京人才日”这一品牌,打磨出一个引才育才兴才的标杆,值得深思。
吸引人才,贵在坚持长期主义。不能只是一时的庆典、一日的“高光时刻”。这点,“南京人才日”自设立起,便突破“一日限定”,活动周期往往延伸至数周乃至一个月,让招才引智的热度持续升温。对于“南京人才日”期间落地的项目和达成的合作,更是有追踪、有服务,确保活动热度不降、力度不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敬才爱才用才,从不局限于一个人才日、人才周或人才月,而是始终践行一以贯之的人才发展服务理念。从创新“紫金山英才计划”的全周期培养体系,到20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从打造“人才安居”工程提供拎包入住的高品质公寓,再到贴心服务频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南京将人才关怀融入城市发展肌理,让政策红利像温暖的长江水,日夜不息地滋养着每一位奋斗者的梦想。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诚意,让南京不仅成为人才的“向往之地”,更化作创新创造的“生长沃土”,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造就了人才创新创造的累累硕果:
去年,南京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城市第三。1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63.8%。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
“太有感触了!十几年前,我就享受到博士计划带来的福利,后来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更是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瑞感触颇深。他在公司主要负责混凝土抗裂性提升技术研发,其和团队研发的新材料应用于多个国家工程,相关技术更是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殊荣。王瑞表示:“我将不负期望,为南京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才服务没有天花板,人才工作也没有完成时。
2025“南京人才日”已然到来,让更多千里马在宁竞相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