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欣玥 芮天舒 祁绩
作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深耕南京城市研究十余载。2024年,她牵头成立“人文经济发展博士工作站”,将研究视野从产业经济延伸至古城保护、街巷更新等深层次命题。
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碰撞中,她摸索出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既要用数据模型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也要把研究成果融入街巷烟火,让城市温度触手可及。
由面到点: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
在高校就读期间,王聪对人文地理学有着特殊的热爱,“在我看来,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人口状况、交通条件等,为产业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企业选址、市场拓展等经济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次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调研令她印象深刻。一家电子企业将总部设于上海浦东,生产基地落户苏州昆山,两地借助互联网实现研发与制造的“无缝衔接”,“它让我真切感受到,城市间信息网络‘软连接’比交通网络的‘硬连接’更关键。”
这一发现促使她将研究聚焦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网络的交叉领域。她撰写的学术专著《转型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实证分析》中,系统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从“单核集聚”向“多中心网络”的发展路径。
2013年进入市社科院后,她的研究重心进一步下沉,带领团队走访南京多处历史文化街区,深度解码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
在熙南里调研时,她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设计规划立足于保护街巷肌理,延续“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 而经过改造升级的老街巷焕发新生,成为集时尚消费、艺术展示、沉浸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文旅空间。
在王聪眼中,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就藏在这升腾的烟火气中。
打造平台:让“老城新生”照进现实
2023年,王聪的研究开始着力于“人文经济学”。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选中了秦淮区朝天宫街道——这个由96条背街小巷、2900家小店构成的“毛细血管网络”。
“朝天宫街道的这家李记清真馆,曾因店面老旧发展受阻。”她翻动着手机里的照片回忆道,“2021年街道成立全国首个‘商户自治协会’,帮助店家设计新门头、协调装修周期。如今这家老店重获新生,成为本地人心中接地气的‘烟火小馆’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前不久登上了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榜单。”
“小店活,街巷就活;街巷活,老城就有魂。”在一次次调研奔走中王聪发现,南京这类成功案例不胜枚举。2024年,王聪带着“人文经济发展博士工作站”团队扎根南京街巷。
“我们给小店做‘体检’:游客为什么来?居民需要什么?老字号怎么越活越年轻?”她翻开调研笔记,里面记录着一家街边小店的蝶变——从售卖内衣的临街铺面,转型为三层复合式杂货美学空间。“店主跟我分享,店面改造后,年轻人来拍照,阿姨们来怀旧。这就是人文经济的‘魔力’:既赚钱,又留魂。”
“小店不仅是经济单元,更是文化传承、社群连接与空间更新的催化剂。”王聪认为,无论是作为社区服务的纽带,还是旅游经济的引擎,特色小店都在不同层面上塑造着街巷的形态与功能。未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这种关系还将继续演变,为城市街巷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性。
城市观察:把自己“泡”进街巷里
“做研究不能只坐办公室,得把自己‘泡’进城市的街巷里。”王聪的办公桌上摆着南京交通卡、街巷地图,还有一本当代作家叶兆言写的《南京传》。
每到周末,她总爱坐上公交车,从河西新城一路晃到老门东,观察玻璃幕墙与青砖灰瓦的时空对话。
“最难忘的是调研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那天,王聪看到长椅上的汉服姑娘专注地为百年候车厅写生,远处铁路货运列车的轰鸣声与画笔的“沙沙”声交织;推着藤编手推车的老人穿梭于游客间,糖炒栗子的香气弥漫街巷,“那一刻我突然领悟,‘历史保护’的真谛不是把旧时光封存,而要让新旧元素在时间长河中相伴共生,让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在城市肌理中自然流淌。”
近年来围绕南京城市发展,王聪参与撰写《南京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表《高水平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快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等多篇研究成果。
“城市的生命力源自街巷的市井气息,更蕴含于创新的基因密码之中。”这或许正是她十余年深耕城市研究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