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跨越千年,感受李白的诗意与勇气

2025-05-16 07:30:1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青年作家林潇还原李白一生

跨越千年,感受李白的诗意与勇气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门前木子李,花开一树白。”在中国诗词史上,李白无疑是最特别的存在。他得意有时,失意亦有时,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该怎样读李白?李白在现代语境中又有怎样的启示?日前,南京青年作家林潇推出《李白传》,以细腻唯美的笔触,还原李白才情四溢又波澜起伏的一生。

以诗为史 顺着诗歌记叙李白一生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在《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中,李白被描述成一位超级天才,这完全是因为其创作成就迥异于常人,这才有如此神奇的传说出现。身为南京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已出版《李清照:赏花人不在,海棠依旧》《不如撸猫去》《于无色处生繁花》等作品,林潇对李白同样有着非常深切的体悟:“历史书册翻到他那一页喧嚣锦绣。”

在传记作品《李白传》中,林潇以深厚的文字功底将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一幕幕呈现,重点记述了李白出生之谜、出蜀漫游、交游干谒、奉诏入京、誉称谪仙、笑傲权贵等传奇经历,呈现了李白独有的人生格局,表现了其辽阔的胸襟与非凡的气魄。

作为唐代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今存世近千首,这也成为还原其历史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其人生的主要经历、重大转折以及漫游行踪、日常交游等,皆可从诗中觅得。这成为林潇走进李白精神世界的一个通道。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这是李白成为一名四海为家的游侠时所作。后来,在他继续漫游的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类似的作品,如行至荆州的《荆州歌》,行至越中的《越女词》,行至襄中的《襄阳歌》等。这些作品大多描摹底层普通人的生活,正如林潇所说:“李白一路走来,未见花上云端,便先目睹花落泥土。”

虚实结合 让李白形象变得生动丰满

林潇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史学家,再加上李白存世痕迹本身也成谜,她在写作过程中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这是李白的《春日绝句》。在林潇笔下,这首诗由李白与父母合作而成。“时年春季,百花烂漫,李客诗兴大发,就着满目景致吟出一、二句,月娃则补上第三句,第四句二人皆文思枯竭,小小稚子看着院中李花脱口而出,与父母之句组成一曲《春日绝句》。”父亲李客也由此为儿子正式赋名“李白”。

如果说这些情节属于一个作家的合理想象,那么,对李白的身世之谜等,林潇则在叙述中呈现不同的观点,同时也给出自己的看法。

比如李白对自己少年时的经历总是津津乐道,在哪座山学习,跟谁学习,小时候有什么爱好,读过哪些书,等等,都有提及,唯独没有说到“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据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认真,时常玩乐,看到一个老婆婆在河边磨铁棒后深受触动,后来便认真刻苦起来,终成一代文豪。”林潇介绍,这段逸闻出自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但她避开了其真伪之辨,“从李白恣意一生的洒脱姿态窥视其性情,读书于他想必也没有故事所说的艰辛。”

李白才华横溢,又逢大唐盛世,但为何李白不像当时其他读书人一样走科举之途呢?林潇也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原因在于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按照当时的法律,“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这就导致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情理相融 打破“李白不负责”偏见

李白在家排行十二,兄弟群从甚多,但从其诗文中,却从未出现过一人名字。即便是他以永王李璘事获罪而下狱,在《万愤词》中悲呼“兄九江兮弟三峡”时,仍然没有丝毫痕迹表明在谈兄弟之间的来往。这在注重家族关系的中国士人中,情况显得“很特殊”。相比之下,杜甫不断在诗中提及其父和几个兄弟,并以其人生经历为荣,反映出中国士人注重伦理道德和注重家族关系的特点。

李白一生有过两次正式婚姻,娶的都是前宰相的孙女,两次婚姻中的身份都是赘婿。但在婚后不久,他即出外长期浪游,并且把前妻所生的年幼子女一直寄放在外地,让他们在无至亲照料的情况下生活。

基于此,有专家表示:“李白身为一家户主,或作为一位丈夫,是指望不上、靠不住的;他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与家庭不相称的人。”

相比起学界认为李白对家庭不负责任,林潇对笔下的这位人物也给予极大理解与同情。

在李白写给妻子的《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中,林潇看到了他对妻子的愧疚。“也许是一事无成让他失去了激情。他不事劳作,时常醉卧花间,看着眼前荷花连绵……妻子许氏对他这样的状态并无怨言,一如既往地操持着这个家。”

在外漂泊两年多,李白不由又想起家中的妻子,“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在林潇看来,这样的诗句不同于李白寻常的笔触,非常细腻,并让他由此起了归心。

对话

记者: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创作《李白传》的?

林潇: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刚生完孩子不久。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尤其是年轻人,从疯狂“内卷”到极度“内耗”,非常不容易。我想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能寻找一处栖居地,在那里,我们可以直面内心的声音,给自己一个安放灵魂的家园。我觉得李白就非常适合,他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心中代表浪漫的精神图腾。

记者:你认为,李白对今天的人们有怎样的启示?

林潇:今天的我们读李白,不仅要读他的文思,读他的浪漫,读那个独一无二的大唐盛世,更要读他迎难而上、从不怕重来的勇气!得意时仰天大笑:“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慷慨陈词:“使我不得开心颜!”即便仕途坎坷,一生飘零,仍能大呼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记者:你个人最欣赏李白哪一点?

林潇:李白是一个非常看得开、不拧巴的人。我最欣赏他坦然接纳矛盾的能力。例如,被贬次日即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展现“从被定义到自定义”的觉醒。李白的浪漫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认清残酷后仍以诗意活着”。

作者:王峰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