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评:裴桐
@央视新闻:#应急侠#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应急管理部正式发布应急科普IP形象。该款IP形象的设计紧密结合应急管理部门职责使命,以“卡通人物+卡通搜救犬”的趣味组合形式呈现。卡通人物名为“应急侠”,卡通搜救犬名为“安安”。
微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借助动漫、短剧等载体,让高深的科学知识“轻量化”,让严肃的安全知识“大众化”。“应急侠”和他的搜救犬“安安”,就是用萌态可掬的卡通形象,将原本严肃的应急知识变得形象鲜活、可亲可感。这也启示我们要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提高科普内容传播效能,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环球网:#地震预警# 5月12日,腾讯宣布微信、QQ地震预警功能更新,四川以外的地区也能开启这个功能,地震预警功能正式覆盖全国。
微评:地震预警,是触达率决定生命线的应急领域。腾讯控股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微信月活用户超13亿,几乎覆盖全年龄段、全地域人群。这样的“国民级应用”,正是发布应急预警信息、搭建社会应急预警系统的现成渠道。借力现有互联网生态,以政企合作的方式优化公共安全体系,是政府、企业与民众的“多赢”,也是科技向善的生动诠释。
@央视网:#地铁小板凳# 最近,上海地铁11号线等一些长距离线路上,不少乘客自备折叠小板凳,在车厢连接处或角落见缝插针地就座,引发热议。
微评:在地铁上自行携带和使用小板凳,可能会阻挡其他乘客通行。而且,在地铁人流量大的时候,坐小板凳的乘客被淹没在人群中,容易被其他乘客误伤。目前,上海地铁为劝阻乘客使用小板凳,已采用张贴宣传标语、安排志愿者巡视等方式。这样的管理值得肯定,同时也要看到,乘客自备板凳折射出了“通勤族”对舒适出行的朴素需求。如何通过优化线网设计、设置安全休息区等方式,让地铁公共服务更精细化、人性化,满足乘客对舒适通勤的合理需求,相关部门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紫金山新闻:#无障碍服务# 最近有位盲人大爷碰上了一件特闹心的事——70岁的管先生5月4日带着身份证去一家通信营业厅办卡时,在“刷脸”环节被卡住了。工作人员坚持要他眨眼通过“刷脸”认证才能办,可管先生是盲人,怎么眨眼?最后只能喊女婿来用自己的名义办卡,再转交给他用。明明工作人员肉眼就能确认身份证和本人对得上号,咋就非得死磕“刷脸”软件呢?请看“小金快D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