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乡村,“借剧出圈”进行时
当微短剧的风吹到了……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上月,“短剧一哥”孙樾现身高邮湖,摇身一变成为北宋大词人秦少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路人驻足围观。他此次拍摄的微短剧以诗词为主线,融入高邮的特色美食、文创和传统文化,让古与今激烈碰撞。短剧总制片人蒋大伟透露,拍摄期间该剧备受关注,“跟着短剧去旅行”的效应正逐渐显现,越来越多人借助短剧认识了高邮这座宝藏小城。
高邮的这次尝试,是南京都市圈微短剧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微短剧异军突起,成为讲述城市故事、推动文旅融合的新兴力量。从精彩的内容创作到影视基地的建设,再到“微短剧+”模式的创新探索,微短剧正以全新姿态为城市发展赋能。
从“云端共鸣”迈向“实地打卡”
陈文娟是宣城桃花潭镇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仅经营着一家民宿,还是汉服文化活动策划人。去年,她开启新尝试,策划拍摄微短剧。以桃花潭传统古村落为场景,以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蓝本创作的《穿越桃花潭》系列微短剧,一经上线迅速走红,吸引大量观众。
“我希望借助微短剧和直播,让游客从单纯看风景转变为深入体验文化,为桃花潭的文旅融合探索新路径。”陈文娟表示,这种方式带网友“云游”,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桃花潭游玩。她还乘势推出旅拍项目,以桃花潭旅游度假区建筑空间为舞台,邀请游客参与微短剧拍摄,借此提升旅游体验。
今年3月,在南京浦口拍摄的微短剧《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这部短剧由南京艺术学院首届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团队联合打造,融合了乡村振兴、传统手工艺与青春成长等元素。
“以往宣传乡村常用传统宣传片,效果一般。《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这部微短剧播出后,很多人被剧情吸引,来到南京浦口的响堂村打卡栀子花咖啡店、大马营等地,还带动了返乡创业!”南京响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乐介绍,短剧用“学霸回村当村长”的故事,让观众跟着女主游遍乡村,在剧情里看到村里的经济作物栀子花,还有新村民、新业态入驻后的美丽村景。
无论是带动“村游”热的《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还是让传统景区变身文化体验地的《穿越桃花潭》,在南京都市圈,微短剧创作活力四射。创作者们扎根本土,挖掘出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
将“地域符号”雕琢成“剧情瑰宝”
日前,由镇江企业江苏大鱼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短剧杀青,剧中不乏“镇江基因”,多处场景设计融入镇江刺绣等文化符号。“从西津渡的民国风情到金山寺的禅意美学,镇江具备打造多元影视基地的潜力。”制片人石秀坤表示,他们正与镇江的文旅部门探讨“一剧一景”联动计划,并在句容合作开发茅山电影小镇。预计全年生产50部短剧,未来或推动南山、茅山、千华古村等景区纳入影视拍摄版图,将地域符号转化为剧情元素植入剧中。
自去年起,在扬州拍摄出品的短剧总数约100部。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在扬州发展的出品人刘鹏选择投身短剧行业,“扬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短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刘鹏认为,短剧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城市里的一些场景不仅能用于剧目拍摄,还可对游客开放参观、开展影视研学,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
为推动微短剧产业发展,南京都市圈各地积极建设影视基地,打造影视取景地,完善产业配套,吸引了众多影视企业和人才。4月8日,一国际短剧制作基地在滁州启用,有望吸引不同题材的影视剧组前去取景拍摄;5月8日,秦邮数字农文旅微短剧全媒体数字服务基地项目在高邮签约;位于句容的江苏一号影视基地,今年将打造20个“新奇特”场景,完成200部短剧入驻拍摄……
“微短剧+”拓展行业发展新边界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微短剧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应用使用时长追平即时通信。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较上半年提升7.3个百分点。另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5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34.3亿元,2027年进一步增长至856.5亿元。
随着“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剧日渐崛起,南京都市圈多地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从多维度推动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化、精品化发展。在推进微短剧精品化过程中,“微短剧+文旅”“微短剧+普法”“微短剧+品牌”等跨界融合的“微短剧+”模式成为发展趋势。其中,就包括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
在短剧中融入非遗技艺,将剧组取景地转化为网红打卡点,开发主题旅游线路、文创周边……“微短剧+文旅”成为推动城市文旅发展的新路径,这些城市借助微短剧实现“借剧出圈”。文旅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微短剧与长剧抢优质IP的趋势愈发明显,内容精品化已成为行业共识。随着AI技术的赋能,以及“微短剧+”的融合发展,期待能将更多的线上“流量”转变为城市“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