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逐渐走进更多家庭。近年来,随着宠物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宠物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养猫是很多人的选择。你知道吗?早在宋代,家中养猫便成了流行风尚。一个宋朝人如果决定养猫,他往往会先选个良辰吉日,带上“彩礼”,登门“聘”猫。
宋代猫市可以给猫美容
《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北宋汴梁的集市中有专卖宠物粮食的商业门类,“养犬则供饧糟,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梦粱录》也在其“诸色杂货”条目里提到了南宋临安商业中“养猫,则供鱼鳅”。
在一些富户家中,猫不仅吃小鱼,还能吃到极为高端的鹿肉。《夷坚志·高氏饥虫》就记载了一位宋朝官员的母亲以鹿肉喂猫的故事:“从政郎陈仆,建阳(今福建南平)人。母高氏,年六十余……畜一猫,甚大,极爱之,常置于旁,猫娇呼,则取鱼肉和饭以饲。建炎三年夏夜,露坐纳凉,猫适叫,命取鹿脯,自嚼而啖猫,至于再。”
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介绍,除了猫粮之外,宋代还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多种宠物服务。成书于南宋末期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临安城内除了有猫鱼、猫窝之外,还有“卖猫儿、改猫犬”。“改猫犬”就是指猫犬的美容服务。提升猫的颜值,成为当时人们饲养猫咪的新追求。
当时已经有了丧失捕鼠能力的宠物猫,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狮猫”,主要是因为其尾巴毛发略似狮子。《咸淳临安志》中记载:“都人畜猫,长毛白色者,名狮猫。盖不捕之猫,徒以美观。特见贵爱。”因出产于临清州,所以也叫“临清狮子猫”。它们一般通体白色、毛发浓密,观赏属性强、打理难度高。“当时临安城里的贵族以畜养观赏型的狮猫为门庭显赫的象征,狮猫不捕鼠也是时人的共识。”侯印国说。
南宋临安最著名的狮猫,要数秦桧孙女童夫人养的那只。出名是因为有一天这只狮子猫走丢了,秦桧就给临安府施压,着令其满城搜索。临安府出动了大量人力,几乎把城内所有养狮猫的家庭都翻了个遍,又在城内到处张贴寻猫启事,却依然无所获。最后,临安府尹只好用纯金打造了一只猫,这才平息了这桩荒唐事。
宋人养猫仪式感十足
如同嫁娶、迁屋、动土这类大事一样,宋人“聘”猫必得择一良辰吉日才能开始行动。
侯印国介绍,宋人重商,买卖牲畜均须立约。既已择定吉日,接下来就要写一张纳猫契约了。“纳猫契上需要写明纳猫的良辰吉日、猫的样貌外形,乃至对猫的要求。与其说这是一张买卖双方的契约合同,不如说是一张立给猫的‘婚前契约’,契约上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在讲给猫听,将猫当作未来家中一个得力的‘贤内助’来叮咛嘱咐。”
良辰已具、契约已立,然后就可以准备聘礼,去迎猫入门了。
宋人纳猫的聘礼多展现于文人诗词。南宋诗人陈郁“聘”猫,是以一串小鱼为聘礼的,他在《得狸奴》一诗中说自己“穿鱼新聘一衔蝉”,“穿鱼”就是用柳条这样的细长之物将鱼穿在一起,作为迎猫入门的聘礼。“衔蝉”也叫“衔蝉奴”,是古人对猫的雅称。“衔蝉”一词起先是指特定花色的猫,这种猫通体白色,口边有黑色色块,如同嘴里衔了一只知了,故而称之为“衔蝉”。从史料上看,最先给自己的猫取名为“衔蝉奴”的,是后唐琼花公主。据王志坚《表异录》卷九:“后唐琼花公主有二猫,一白而口衔花朵,一乌而白尾,主呼为衔蝉奴、昆仑妲己。”后来,“衔蝉”或者“衔蝉奴”就成了猫的别称。
在诗人陆游的圈子里,则“聘”猫以盐。他的《赠猫》诗里就有“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等句。而他的老师曾几则更是大方。曾几的《乞猫》诗里有“江茗吴盐雪不如”之句,直言自己用来“聘”猫的盐,是洁白如雪的上等吴盐。
宋代文人将爱猫之情写成诗
宋人的爱猫之情,在当时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宋代文豪黄庭坚也曾“买鱼穿柳聘衔蝉”。这只“衔蝉”不是黄庭坚养的第一只猫了,他在《乞猫》诗里写道: “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家中老猫过世后,老鼠们又开始活跃了起来。这一日,黄山谷正好听说朋友家的母猫生了崽,便想向友人 “乞猫”。他用柳条穿了一串小鱼,兴冲冲地就去了。在《谢周文之送猫儿》一诗中,他狠狠地夸奖了一番这只小狸奴的丰功伟绩,诗云:“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
此外,还有像北宋徽宗时期的宰相张商英这样“高眠永日长相对,更约冬裘共足温”——与猫儿抵足共裘而眠的;也有像南宋状元姚勉这样“斑虎皮毛洁且新,绣裀娇睡似亲人”——看猫儿娇睡喜不自胜的;更有像工于花鸟的南宋画家张良臣这样“江海归来声绕膝,定知分诉食无鱼”——看猫如幼子般绕膝叫唤,便知道是来索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