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上个月,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芳烃厂重整联合装置迎来大检修。在25天的检修期内,全国劳动模范、扬子石化芳烃厂重整联合装置班长欧光文始终坚守现场。尤其是4月21日至25日,他总共休息了不足15小时,直到氢提纯系统完成6.0MPa高压气密试验且合格、重整增压氢压缩机试机完毕,才放心离开现场。
装置恢复平稳运行了,这位“装置守护者”的日常工作同样没有丝毫松懈。5月9日清晨7时30分,欧光文快步穿过厂区林立的塔群与纵横交错的管道,开始了每日的岗前检查。安全帽檐下,他的双眼快速扫过设备与管线——这是他与装置“对话”的独特方式。38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着装置的每寸“脾气”,用双手守护着石化工业的“生命线”。
8时整,交接班会准时召开。10分钟的会议里,从工艺参数到设备状态,从安全事项到能耗优化,班组的工作部署精准如齿轮咬合,每一项安排都直击关键环节。
接班后,欧光文在内外操岗位间奔走协调:内操时,他紧盯屏幕实时监控工艺参数,及时记录关键数据;外操时,主要负责现场巡检、作业监护、设备操作以及优化调整工作,确保装置稳定运行与能耗有效控制。他时而指导内操优化控制策略,时而与外操一同排查设备隐患,在中控室与装置现场之间织就一张细密的安全管控网。
在装置现场,欧光文独创的隐患排查“三规律”(时间规律、现象规律、介质规律)、隐患处理“三方法”(巡检方法、判断方法、排除方法)和紧急应急处理“黄金5分钟”成为“制胜法宝”。
2024年9月的一个深夜,他在巡检中察觉1#重整DC301反应器温降异常,凭借经验迅速排除物料波动因素,判断设备存在潜在隐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导致装置停车的重大事故。
仅2024年,他便发现重整反应方箱炉顶板变形等30余起隐患,妥善处理重整增氢压缩机异常联锁等20多起应急事件。同事们都说:“欧班长的眼睛是‘显微镜’,耳朵是‘传感器’,有他在,就有‘主心骨’。”
这份敏锐与担当,源于38年如一日的积淀。
1987年,20岁的欧光文高中毕业后踏入扬子石化芳烃厂。彼时,这里有亚洲最大的芳烃联合装置,而他面对的是国内首套全进口的连续重整装置。“管道多到像迷宫,设备参数全是英文,连流程图都看不懂。”但年轻的他憋着一股劲,“作为第一代芳烃重整人,我们必须吃透装置,否则装置开不起来。”
白天,他跟着师傅在现场摸流程,晚上,在宿舍逐字翻译英文手册。为了记住上百个仪表控制点,他在现场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管线走向;为了掌握设备特性,他手绘了30多份流程图,反复对照实物修正。1990年2月装置开车前,连续三天三夜坚守现场的欧光文,在值班室里紧急写下入党申请书。“小欧啊,我早就希望你写入党申请书了!”老书记的这句话,至今仍回响在他耳边。从那一刻起,他更加坚定了“把装置开好、把安全守住”的信念。
如今,欧光文对装置的熟悉程度堪称“活字典”:闭着眼能说出每台泵的型号、每条管线的介质流向,甚至能通过设备运转声判断异常。近年来,他妥善处理重整反应余热锅炉液位计失效、重整增氢压缩机中间分离罐高液位联锁等20多起复杂应急事件,次次化险为夷。
欧光文不仅是隐患排查的“神探手”,还无私“传经送宝”,将班组打造成“神探班”。
17时许,长白班人员陆续下班,欧光文却在岗位上开启了专属“加餐”——针对班组年轻员工开展现场培训。他首先复盘上午切泵操作的全流程,引导大家共同探讨优化空间;随后指着电脑流程图,系统讲解GB301大透平抽空器的切换操作步骤与安全要点,直至全员熟练掌握。这种“实操复盘+理论解析”的培训模式,正是他日常带徒的缩影。
作为班组带头人,欧光文深谙“因材施教”之道,根据班员特点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通过“导师带徒”“劳模讲堂”“仿真实操”等形式组织岗位培训,帮助班组获得公司“标杆班组”、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
2009年挂牌成立的“欧光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更是技术攻坚的前沿阵地。16年来,团队累计攻克70余项技术难题,完成“在线水洗方案”“1#重整氢提纯系统独立运行操作法”等创新项目。“一个人能看到的问题是有限的,当徒弟们从各种角度抛来疑问,我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而研究思考的时候,实际上自己也得到了提升。”这是欧光文常挂在嘴边的“带徒心得”。
20时许,欧光文交接完工作后准备离开厂区。夜色中的装置区,管廊在月光下勾勒出钢铁森林的轮廓,远处,万家灯火渐次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