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走好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5-05-14 07:14:3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 王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江苏以及省会城市南京而言,要走好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持续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江苏及南京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持续用力,并取得一系列成绩。

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方面,截至2024年,江苏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4年,江苏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6万公里,全省行政村及有条件的自然村实现5G网络和光纤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方面,截至2024年,江苏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00个,美丽宜居村庄300个,湿地公园数量超过50个,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9%以上。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2亿元,综合收入超过900亿元。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方面,江苏集体年均收入稳定在30万元以上。乡村文化与社会保障方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超过300个,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接近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聚焦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战略部署,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市“三农”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2024年发布的全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南京位居36个大中城市第三、省会城市第一。

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

对江苏而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省内各区土壤类型、气候特点、水资源等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地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市场需求,并利用省内各地的自然优势,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主导产业,并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发展路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利用物联网、无人机等科技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积极推动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绿色实效农业技术,采用有机种植、生态种养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能农业,实效农业,更加注重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开展农民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其科技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有了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的发展。

对南京来说,则应着力打造农业科创“策源地”,发挥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国字号”农业科创平台集聚优势,打造形成农业领域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着力优化科技服务支撑,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四新”成果集成应用,引领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南京首试首用。

产业融合,构建多元化乡村经济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江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致力于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着力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新时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利用遥感技术对农田情况进行监测,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降低资源的过度浪费,并且通过区块链技术去追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有机产品和功能性食品。充分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利用江苏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开发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等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旅游消费,深度促进三产融合,另外要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确保农产品能够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中和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投资建设农村道路和冷链物流设施,降低农产品顺畅流通,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农业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制定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政府通过优惠税收,税收补贴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项目。

具体到南京,坚持链式思维牵引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梳理确立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行动,从抓产品向抓产业、抓环节向抓体系、重一产生产向重三产融合、种得好向卖得好的一系列转变;推进经营业态多元融合,促进乡村旅游、创意休闲、短链鲜食等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并加快推动“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构建“食礼秦淮”“金陵味稻”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母子品牌”服务体系。

生态宜居,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生态宜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江苏在乡村振兴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宜居水平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未来,江苏要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发展,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经验。

实施农业面源防治,通过对农田的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废水排放,降低其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土壤活力和水生态系统,另外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既能改善环境又为农业发展提供能源。建立生态保护区,在湿地、林地和水源保护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并针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开展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修复功能,修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发生态村庄,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整合农产品资源,积极探索农产品标准化与加工模式,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技能,通过培训和宣传,提升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使农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另外对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例如,现代农业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使农民在农耕时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绿色产业扶持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建设生态示范区,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

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江苏省会,要持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持续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和发展;片区化组团式打造和美乡村,不断增强乡村绿色发展底色,大力发展乡村“美丽”经济,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作者单位:中国金融家杂志社)  

作者:王闻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