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林新宇
“白鹤亮翅的时候,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近日,栖霞区尧化街道尧石二村社区党建广场上,太极拳志愿服务队的晨练音乐响起,大家整齐划一地打着太极拳,舒展招式。另一边,社区老年食堂里也已开始了当日的“备菜工程”。这个“高龄”的老社区,通过号召居民,已先后组建了舞蹈队、太极拳队、助餐团、“实华”维修队、“实华”妈妈团等多个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通过一个个民生项目,让老社区焕发出“邻里互助、自治共享”的新生机。
“一锅一铲”炒出幸福“食”光
上午11时,尧石二村栖彩食堂的烟火气准时升腾。锅铲碰撞声伴着居民们的点餐声,显得老年食堂异常热闹,这是该食堂营业的第三个年头。
“3栋刘老血糖高,要注意;7栋张奶奶的餐盒要单独标记,她忌口葱姜。”社区志愿者李桂云正忙着打包独居高龄老人的午餐,准备送餐上门。在尧石二村,70岁以上特殊困难老人每天都能享受免费送餐服务。社区党委书记江克宇介绍,食堂开在小区里,初衷便是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为了均衡营养,食堂每天制定不同口味的菜单,并且面向社会开放。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菜品,为周边很多年轻居民提供了就餐选择,每日接待就餐人数超过60人。通过“社区党委牵头+楼栋长认领+志愿者上门”的三级服务体系,助餐服务已经打通“最后一百米”,彻底解决社区里特殊困难老人“吃饭难”问题。
“一锅一铲”炒出幸福“食”光。在谈到为什么会加入送餐队伍时,李桂云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送餐不只是递饭盒,更是一种探访式关怀,我们经常会有很多‘附加服务’,例如帮卧床患者预约家庭医生等。”
“一针一线”织就邻里温情
走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哒哒哒”的缝纫机声勾勒出另一幅暖心图景。在10平方米的“清绣坊”里,志愿者赵龙秀正为居民量改裤长,志愿者张淑清则娴熟地踩着缝纫机,折边、缝合、修线头,一气呵成,刚才还长出10厘米的裤脚在两位志愿者的操作下15分钟便改造完成了。
这个让居民交口称赞的“社区裁缝铺”是社区党委近年重点打造的“清绣坊”,由3名巧手志愿者组成缝纫小队,帮助居民修改衣服、修拉链、做枕头、裁裤脚等。“以前改裤脚得跑两公里找裁缝,现在下楼就能解决。”居民刘大爷展示着刚改好的裤脚,甚是满意。对于尧石二村这样的老龄化社区来说,老年人缝补的需求量很大,年轻人也偶有裤脚“缲边”等需求,但如今外面传统缝纫店越来越少,“清绣坊”的志愿便民服务让社区居民感到十分便利、贴心。
而看似简单的针线活里,实际上还藏着治理巧思。今年,社区拓展服务思路,将志愿服务中的技能优势转化为促进社区就业动能。基于此,社区党委于近期将“清绣坊”服务升级,把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失业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成立“绣坊”培训班,对社区失业人员开展缝纫培训,通过缝纫基础知识讲解、跟班实操等方式,尽快让有需要的失业人员掌握缝纫技术,为其自主创业、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老一小”共绘幸福图景
周末上午,尧石二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内墨香袅袅。书画室里,老党员们正泼墨挥毫;隔壁的“民心会客厅”里传来阵阵掌声,抗美援朝老兵周国成正对着围坐的孩子们讲述自己经历过的那段历史……
“一老一小”正绘出社区幸福图景。江克宇介绍,如何让“银发族”与“小邻居”共享社区温情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社区党委通过搭建“党群民心桥”,以居民议事为平台,整合老党员、退役军人、文化志愿者等力量,量身定制“老幼融合”服务:一方面挖掘老年群体特长,开设书画班、红色讲堂;另一方面针对青少年推出“城墙历史课堂”“童谣传习社”等项目,让隔代陪伴更有质感。
从舌尖到指尖,从银发到幼小,尧石二村通过群众议事“点单”让社区民生项目落地,以“微服务”编织出基层治理的经纬网,不断激发社区发展的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