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森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定力、养成习惯,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新时代党中央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实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制定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核心点、以加强党性修养为根本点的逻辑进路,具有鲜明特点和重要意义。
制定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作风建设的切入点
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但全面从严治党从哪里入手?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认真思考和反复调研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定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角度,作了明确回答:“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从反对“四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维度又作了强调:“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全党同志一定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很显然,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何以必要?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从战略高度看,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所以一定要引以为戒,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从政治高度看,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因此,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作风建设不容小觑。从使命高度看,党内作风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影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而要改进党风,就要从“四风”抓起,而且要认真地抓,“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党”。二是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何以落地?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策略:问题切入,即强调“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过程切入,即强调抓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久久为功,在长期性上作谋划、在过程上反复抓、在经常性上下功夫。关联切入,即强调作风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有的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有的与腐败问题相连,有的与一些不良习俗甚至家风不正相关,所以作风建设不能单打一,必须重视关联因素的挖掘,形成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联动格局。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的核心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跳出历史周期率,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动摇,不变质、不变味、不变色,“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他还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首先,从理论逻辑来看,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密切联系群众之所以被纳入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的核心议题,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密切联系群众”与党的事业发展、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
其次,从实践逻辑来看,“始终高度重视抓作风建设,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加强党的领导至关重要,而在党的正确领导中,抓党的建设特别是把作风建设摆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战略定位来看待并加以推进,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不仅映射了党的本质和特质,而且凸显了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决心和战略定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有了党的发展壮大、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
再次,从现实逻辑来看,“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勃勃生机,“四风”问题、消极腐败问题等也随之滋生,增加了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化解危险、应对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定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这里”。
加强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的根本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改进作风,不能简单就事论事,以为把眼前存在的作风问题从面上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论断,不仅回答了党的作风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而且为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划定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首先,党性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抓学习教育、抓作风建设必须“讲党性”。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性,也是阶级性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党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需要付诸行动的价值概念和过程概念。在价值方面,它强调科学理论的武装、理想信念的坚定、忠诚品质的保持、人民立场的彰显、高尚道德的追求,等等;在过程方面,它强调努力的长期性、践行的持久性,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正是看到党性的这一特质和独特的作用,所以在抓学习教育、抓党的作风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求:“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其次,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本质的改造,抓学习教育、抓作风建设必须突出政治修养的首位性。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加强党性修养与加强作风建设联结起来给予了深入阐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党性修养的重点任务,即“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意义”昭示我们,在推进学习教育、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政治修养的首位性,努力做到强化理论上的坚定,因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因此,党员干部要成长起来,要改进作风,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做到学、思、用贯通,知、行、信统一。强化理想信念上的坚定,因为“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把握好自己,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戒。
再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抓学习教育、抓作风建设不能忽视这一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而公私关系能否分明、能否摆正,又考验着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和思想觉悟。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美和丑、苦和乐的关系,处理好家庭家风家教的关系,从道德上筑起堤坝、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用优良作风,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作者为江苏警官学院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论述研究”(21BD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