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活字典”陈学溶曾在高楼门22号居住
江苏南京:修旧如旧,百年老房原址“新生”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邓露洁
通讯员 韩嘉琦
“你们今天搬家啦?马上我们也准备搬了!”4月15日上午,陈德红回到位于高楼门22号一楼的家中,笑着与住在二楼的邻居打招呼。历经4个月,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高楼门22号历史建筑经修缮加固,不仅系统消除安全隐患,更修旧如旧保留历史记忆、因地制宜完善功能布局,让居民原址住上“新居”。
青砖墙面、木质地板、深褐色窗框,窗框之间以同为深褐色的窗框线相连……走进坐落于玄武区玄武门街道的高楼门22号,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据介绍,高楼门22号建设于20世纪30年代,为3层砖木结构房屋,于2013年被确定为玄武区级文保建筑,现有8户居民在此居住。
“这里有我最早作为‘家’的记忆。”站在焕然一新的房屋里,今年74岁的陈德红感慨不已。陈德红是中国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的学生、被誉为中国“气象活字典”的气象专家陈学溶的长女。10岁时,陈德红跟随父亲来到南京定居,在高楼门22号一住就是60多年。
进入一层靠北的房间,陈德红站在窗前,双手比画了一个方桌的形状,“这是父亲最喜欢的地方,当时他就在这里伏案工作。”退休后,陈学溶专注于中国近现代气象史研究,曾以87岁高龄参与《竺可桢全集》校审工作,一干就是13年。在史料照片中,陈学溶坐在方桌前,左手翻页,右手持着放大镜看书、读报。
随着时间流逝,这幢近百年“高龄”的房屋弊病丛生,木地板严重磨损、塌陷,墙面、地面也有多处裂缝。在陈德红的记忆里,老房室内终日阴暗,屋内地板摇摇晃晃。过去,家中朝南的房间摆放了一张旧的三人沙发,后来由于房屋沉降,沙发挪到了朝北的客厅内。
台城花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兰静文回忆,社区排查到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经鉴定,该幢房屋危险性等级被评定为C级。“为系统改善人居环境,保留人文历史,去年11月,高楼门22号建筑加固修缮工程正式启动。”玄武门街道城市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亮介绍,街道联合玄武区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玄武区文旅局、玄武区房产经营有限公司、设计院以及相关文保专家多次研究,“一户一策”制定了房屋维修方案。
采用钢筋网、植筋加固墙体,压密注浆稳定地基,更换屋面瓦、屋面板、顺水条,对木梁、人字梁、横梁等采用碳纤维布包裹加固……“此次维修,就像是给房屋加了一张‘钢筋防护网’。”玄武区房产经营有限公司副经理王政介绍,秉承修旧如旧理念,修缮后房屋与原本风格统一,新换的玻璃窗与原本花窗纹样一致,门锁也为复古搭扣式。
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还完善了功能布局。在房屋一层西南角,陈德红拉开一扇小门,展示了如今“小而精”的厨房区域。结合居民实际需求,项目方将原本的洗衣房改造为厨房,将原本的卫生间重新划分为淋浴区、盥洗室。“以后使用起来更方便也更安全了。”陈德红说。
日前,高楼门22号加固修缮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可以搬回来了!”得知可以乔迁的消息,兰静文给一户户居民分别致电,而今8户居民已陆续回迁,“趁着春暖,住上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