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光。然而,当您沉醉于"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美景时,可曾注意到皮肤正在发出"求救信号"?春季看似温和的阳光实则暗藏"杀机",忽冷忽热的天气让皮肤"措手不及",飞扬的花粉柳絮更是在肌肤表面"大闹天宫"。这些外界刺激轻则让皮肤"闹点小情绪",出现干燥脱屑;重则可能引发"皮肤暴动",导致红肿过敏。今天,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皮肤科孙彩虹主任给大家带来清明外出踏青的“小贴士”,有需要的市民朋友赶紧来围观了解吧!
一、春日肌肤的:"隐形敌人"
1、紫外线强度悄然升级
许多人误以为只有盛夏才需防晒,实则清明前后紫外线强度已达冬季的2-3倍。地球工程学报研究显示,4月UVB辐射量较12月增加187%,且因臭氧层季节性变薄,紫外线穿透力更强。更棘手的是,春季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UVA)占比升高,这种"隐形杀手"能穿透玻璃直达真皮层,加速皮肤光老化。因此,提醒市民朋友们,清明踏青做好防晒哦。
2、温差湿度变化引发皮肤"脆弱缺水"
清明时节"一日历四季"的温差变化,迫使皮肤毛细血管不断进行"扩张-收缩"的极限运动。研究表明,温度每变化10℃,皮肤屏障功能就会暂时降低,导致水分加速流失,敏感几率增加3倍。特别是从温暖的户外进入空调环境时,这种"温度休克"最易引发潮红、刺痒。春季相对湿度常低于40%,加上3-5m/s的春风,皮肤经皮水分流失率(TEWL)可达冬季的1.8倍。当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时,不仅会出现肉眼可见的脱屑,皮肤渗透性还会增加,使外界刺激物更易侵入。因此,春季皮肤及时补水保湿才能养护好护好我们的肌肤的底子,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3、花粉柳絮的"千军万马"
中国过敏防治中心数据显示,春季户外过敏原中,榆树花粉(15-25μm)与皮肤接触后,30分钟内即可引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更值得注意的是,杨柳絮表面携带的灰尘和微生物,会在皮肤表面形成"过敏原仓库",持续释放致敏物质。针对敏感肌及对花粉等过敏的朋友,建议踏青时佩戴防护口罩,避免吸入性的过敏源,筑牢我们的过敏防护墙。
4、昆虫复苏带来的"微型威胁"
清明前后隐翅虫、蜱虫等开始活跃。其中隐翅虫体液含强酸性物质(pH1-2),接触皮肤后可导致"线状皮炎",其损伤程度堪比轻度化学烧伤。而蜱虫叮咬除造成局部炎症外,还可能传播莱姆病等病原体。因此,外出爬山或是野外需要做好防护,用好防蚊水,防蚊贴等。如出现皮肤问题需要及时找皮肤科医生诊治。
二、过敏性皮肤病:春季的"头号公敌"
1. 花粉过敏性皮炎
中国过敏监测网显示,3-5月花粉过敏就诊量占全年72%,其中35%表现为皮肤症状。春季户外过敏原中,榆树花粉(15-25μm)与皮肤接触后,30分钟内即可引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针对敏感肌及对花粉等过敏的朋友,建议踏青时佩戴防护口罩,避免吸入性的过敏源,筑牢我们的过敏防护墙。
2. 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比如杨柳絮接触暴露部位(手腕、脚踝)出现线状排列的红色丘疹,常有灼热感而非单纯瘙痒。建议外出做好防护,归家后立即用生理盐水湿敷5分钟清除残留过敏原。
3、多形性日光疹
高发人群:紫外线敏感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3倍。多在日晒后2-48小时出现,面部或曝光部位出现"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型、水疱或混合存在)。
以上情况如果过敏症状比较重,建议尽早皮肤科诊治。
三、感染性皮肤病:温暖潮湿的隐患
1. 带状疱疹(春季复发率上升30%)
昼夜温差大导致免疫力波动,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导致带状疱疹的发展。最早期的表现位单侧躯体刺痛/灼热感(早于皮疹1-5天),易误诊为肌肉劳损。平时合理饮食和睡眠,增强免疫力。出现症状尽早皮肤科就诊。
预防带状疱疹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种疫苗。目前我们国家有两种疫苗可以选择接种。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预防带状疱疹,共接种2剂次(间隔2-6个月)。≥50岁人群中保护效力为97.2%,≥70岁人群中保护效力为91.3%。
减毒活带状疱疹疫苗:用于40岁及以上人群预防带状疱疹,共接种1剂次。≥40岁人群中保护效力为57.62%,≥70岁人群中保护效力为18.63%。需要关注的是,减毒活带状疱疹疫苗禁用于免疫缺陷与免疫抑制人群。
2. 体癣/股癣
春季相对湿度>70%时,皮肤癣菌繁殖速度加快3倍,易发生体癣/股癣。识别要点为环形红斑边缘隆起有鳞屑,中央消退但易复发,一般外用抗真菌治疗有效,比如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平时需要保持股内侧臀部等易潮湿部位干燥清洁,运动出汗后及时清洗,减少真菌停留繁殖。
3. 毛囊炎
外出运动出汗后未及时清洗,容易出现毛囊炎,比如胸背部皮脂腺较多,更容易引发毛囊炎,
建议:出汗后及时清洗,胸背部适当用一些清洁产品,如香皂或沐浴露,保持毛孔通畅,减少油脂阻塞毛囊的风险。出现症状后可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或莫匹罗星乳膏等抗细菌药膏。
四、虫咬性皮炎:小昆虫的大麻烦
1. 隐翅虫皮炎
特征性表现为接触虫体毒液后6-12小时出现条索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脓疱。可以先行简单的急救处理:立即用肥皂水(pH9-10)冲洗,可中和酸性毒液(pH1-2),再寻求医生帮助。
2. 丘疹性荨麻疹
典型皮损为四肢暴露部位出现纺锤形红色风团,顶端常有小水疱。防护尤为关键,沙发,床垫等螨虫容易积聚的物品需除螨处理,另外穿着防护衣物(如防虫衬衫)等可有效预防。
孙彩虹主任提醒大家,春天万物复苏,却也是皮肤问题的"高发季"。随着气温回升、花粉飞扬、紫外线增强,各类皮肤病发病率较冬季平均上升40%。了解这些春季特有的皮肤问题,及简单的防护和应对措施,才能做到有效预防和科学应对,必要时寻求皮肤科医生的帮助。(通讯员 葛妍 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