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我做技术转移转化,比科研时间还长,最早是1995年大二,那时候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伙子呢。”南京工程学院教授韩冰博士笑着感慨道。
在南京的高校和技术转移圈子,很多人都知道“韩博士”。企业有技术需求了,会找到他问问:“您瞅瞅我们这个能实现吗?”老师们有技术成果了,也经常和他吱个声:“看看能落地不?”
为啥愿意找他?韩博士深耕技术转移转化20多年,自己做科研、自己搞公司转化自身科技成果,也转让过不少科技成果给企业,还当过一些创新创业团队的“天使投资人”。他转让转化的一项自身研发的科技成果,如今已累计创造产值超过15亿元。
可韩博士说,他最早几次技术转移转化的探索其实都没有成功。
头一次,是1995年。毛头小伙子“小韩”在哈尔滨一所高校读大二,得知一位大学老师的成果想转化后,他利用寒假时间跑了好几家单位推销,但最终没遇到“有缘人”。
第二次,大约在1999年。小韩已经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偶然机会得知一位残障人士发明家有多项专利。“当时我俩在一家宾馆碰头,我买了很多邮票,跟同学一起给全国范围内大量可能的合作厂家寄信,但全都石沉大海。”此时已成为“老韩”的他笑着回忆。
第三次,时间来到2005年。小韩已经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有一家丹阳企业找到他,表示希望能开发某项技术并愿意出资购买。韩博士也没想着签一份合同,就赶紧开始研发并应企业要求进行小试、中试,提供了符合对方要求的样品。但没想到,后来再也没有音信了。
俗话说“事不过三”,韩博士很快迎来转机。他在相关平台把该产品“挂上了网”,很快就有人感兴趣,直接提出拟采购100千克产品,让其报价。
可韩博士却拿不出这100千克。“当时研发的实验室并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韩博士说,他最后找到了一家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合作,“这才算是成功完成了头一个技术转移转化项目”。
打响头炮后,韩博士更加坚定了要做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的信心,“眼看着一项自己亲手研发的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那种成就感很不一样。”不再局限于转化自身科研成果的他,将眼光转向了其他优秀的科研成果,先是寻摸校内同事有无技术成果可以转化,后来又“走出去”,“盯上”兄弟高校教授团队的成果。
2017年,一家高校的创新团队找到韩博士,希望获得技术转化帮助。“其实已经在转化了,但实在是对市场和公司运营不擅长,进度很不理想。”韩博士组织人员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研判,发现的确是一个实用、先进、具备高度转化价值的成果后,很快为该团队撮合了一家企业进行投资,并帮助协调解决了缺少市场和运营管理人才的难题——由投资企业选派一位资深大区经理对接产业化工作。如今,该项目年产值已过亿元。
2019年,技术转移转化实战经验丰富的韩博士在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正式注册为技术经理人。这几年,韩博士更多担当组织者的角色——搜集梳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老师技术成果,以项目制组团开展精准对接。
“目前手头正对接的就有两个项目,南京好几家高校老师都参与了。一个是医疗装备器件,校企双方都很感兴趣,已经反复研讨确认技术方案可行,计划近期签约启动;另一个是一家光纤企业想做光纤传感器件,目前合同已经签订,研发工作正稳步推进。”经验丰富的韩博士表示,一项技术要迈过“死亡之谷”,成功实现转移转化,成果自身的高价值是基本前提,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必须是市场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