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这位“小红书”博主推出首部长篇小说

2025-03-14 07:12:3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新大众文艺时代,更多文学“新声”在南京涌现——

这位“小红书”博主推出首部长篇小说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在新大众文艺日益蓬勃的今天,越来越多人有了文艺创作的平台和渠道。从以“小红书”博主身份发布《我为父亲写回忆录》引起广泛关注,到出版以江淮医药世家为背景的首部长篇小说《云边之河》,南京80后作家董红伟走出了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创作路径。日前,南京市作协和南京出版社以“新大众文艺的文学新声与时代回响”为主题举行分享会,聚焦董红伟创作。此次分享会也是南京市作协“他们在南京写作”系列活动之一。

A 成为“写作者”,将个人记忆注入时代之河

正如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所言,文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深入地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家常日用的基本力量,“新大众文艺兴起,人民不仅是文化生活的接受者、参与者,同时也成为能动的创造者。”

“记忆”成为董红伟拿起笔进行创作的原动力。这个记忆既是个人记忆,也是其家庭记忆,而《云边之河》更是结合了里下河人,甚至是江苏人的很多共同记忆。

于是,站在小时候生活过的村口看着河流,董红伟会想到曾经和很多老药师在药店里面生活,听他们一边磨药,一边讲那些运河边的传说和故事,家族里的老人们也曾跟他讲了很多故事。记忆纷至沓来,董红伟清晰记得讲故事时的具体画面:那天的天气怎么样,月亮是什么样子,河道里的河水涨到什么高度,拍到了哪块石头上……“文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公众生活。”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看来,对社会的关切和对公共生活介入的热望等,使得许多看上去与文艺完全无关的人士纷纷加入艺术创作的队伍。在这种特殊记忆的驱使下,董红伟决定把它们记录下来。

可是,董红伟发现,他越写越刹不住,有越来越多的记忆来找他,记忆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有光怪陆离的故事。最终,正是这些平凡人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浇灌出了《云边之河》这样一条具有共同记忆的大河。“书中涉及的人物和故事,运河两岸的历史与传说,有些来自家里老人的讲述,有些来自邻居大爷的传授,也有些来自地方史的查阅,还有的也许是我半梦半醒时的幻觉,不知道一落笔就岔进哪个时空,或是借了谁的记忆。”董红伟说。

“千年大运河,记忆岂止成河成海。”在此之前,董红伟鲜少进行文学创作,更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在最后成稿的《云边之河》中,他将个人的记忆汇入时代之河,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故事。它以江淮大地为文化土壤,以苏北运河边古镇为故事场景,以百年老字号药店为叙事核心,讲述了以苏北医药世家为代表的江淮运河儿女,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与抉择,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苏北水乡的民生长卷。此外,书中还通过青年药师的成长,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B 书写文学大河,传统中药老行当成为叙事抓手

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对河流的书写已成为作家新的表现场域。

“撞到扬子江在邗沟开的这个豁口,一个拐弯就滑进了大运河,源自三江源的雪水,裹挟着大半个中国的泥沙,被这个意外搞得灰头土脸,在扬州城下显出三泡茶色。脚力也慢了下来,一路淌到了宝塔,就想歇脚,其实才到高邮。过了高邮,还有宝应,过了宝应,才是扬州和淮安的搭界……”在董红伟笔下,水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河道交错,家前家后都有水,水也带来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在当地形成运河边上的“小上海”。

药材也是水上来的,包括浙江的“浙八味”,宁夏的枸杞子,山东的阿胶,甘肃的当归,内蒙古的黄芪,四川的黄连,云南的地涌金莲,等等。董红伟祖上好几代人从事中药行业,与药材打交道很多。董红伟的相关知识是随手拈来:药材不能进水;药铺横着排,是刀房、丸散房、料房、磨坊、杂房、账房,一共六房。每房再竖着排,学徒以上,刀房就分头刀和二刀,柜上更是分头柜、二柜和尾柜。想坐上头柜,没个20年以上,想都不要想。

“一瓢运河水,熬制一方江淮本草。”在《钟山》副主编贠淑红看来,作者提供了特殊行当历史,在其记忆表达中,更多读者得以了解那个时代中药行业的故事和人物。而记忆故事有很强的现实根基,这就使《云边之河》对中药、药店故事的书写非常扎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认为,书写传统行业,无疑为这部小说增加了典型性。“写得像开过中药店的老板。”小说家余一鸣认为,董红伟的写作风格沉稳、文字细腻,尤其是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上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小说里面有很多悬念,以及我的知识面缺乏和能引发我兴趣的东西。”

除了书写特定地域和特定行业,《云边之河》在时间、人物以及情怀等方面也有所建树。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从历史角度指出,小说通过医药行业的视角,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变迁。此外,小说传递济世救人、医者仁心及忧国忧民的精神,都极大程度丰富了其思想内涵。

C 借助新媒介传播,父辈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几乎是在《云边之河》被南京出版社相中进入出版流程的同时,董红伟开始在“小红书”平台发布《我为父亲写回忆录》,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动机依然与“记忆”有关。

汪政认为,受益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不断增长的精神审美需求的驱动,国民教育水平提高后审美参与的可能,人民大众不断参与到文学创作当中。80岁的杨本芬正是其中一位。她从江西来到南京,为女儿照顾孩子,在厨房煮饭炖汤间隙,记录下母亲颠沛流离的一生,这就是后来产生巨大影响的《秋园》。

如今,为父母、为祖辈书写家史已成为一种觉醒的写作范式,在他们的创作中,普通人的故事汇成奔涌不息的时代记忆。在“小红书”上,董红伟记录下了“50后”父亲的点点滴滴:从小时候一碗鸡汤的温暖记忆,到一个孤儿的逆袭,成为厂里的销冠;20世纪70年代末,父母在上海和平饭店浪漫约会;1987年春晚,父亲坚守在岗位上……对董红伟来说,记录父亲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理解父亲、理解自我的过程。

受益于当下技术驱动、全民赋权的文化新生态,文学已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拾起的火把,在传统文学经历从投稿到编辑、再到出版的“漫长”等待期,选择先在网上发布作品,再与读者形成“在线”互动,已成为很多人的写作、传播路径,并显示出强大的主体力量与创造活力。因“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引发全网刷屏的网络诗人惊竹娇,写下这句话时还是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他的诗集《君不见》经南京出版社孵化出版后,已成为现象级图书。而在“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中,董红伟发布的《我为父亲写回忆录》,从两万多篇参赛作品中杀出,入围总决赛,并被组委会评价“平凡一旦被记录,就成了永恒,而永恒从不平凡”。作为平凡命运汇成时代江河的典范,其写作也迅速引起包括央视在内的数十家媒体关注与报道。

文艺具有审美、教育及引领功能,南京出版社一直以创造更多大众可感知的文化读物为己任,《云边之河》将在文艺创作前所未有的机遇中接受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