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这些重要发现,“铲”释千年文明密码

2025-03-14 07:23:1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有何最新考古成果?

这些重要发现,“铲”释千年文明密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半米多高的新石器时代“打火机”长什么样?

“古国时代”的先民有着怎样的宇宙观?

张昭家族墓的发现揭示了怎样的历史秘密?

……

近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举办,推介10个2024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要发现。参与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工作者们,“铲”释文明,用一项项考古发现,揭示江苏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A 发现我国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

距今约7000年的一套完整的钻木取火器,日前在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中被发掘。这是目前中国国内发现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

这套取火器由钻杆和取火板两部分组成,钻杆长60多厘米,取火板长30多厘米,整体呈棕褐色,其表面有10余个深黑色的圆形凹窝,并带有明显灼烧痕迹。

取火板的一端还有一圈环形刻槽,可用于系绳,便于先民随身携带或悬挂。先民在取火板上等距离还预留了刻槽,以便取火时火星能够顺着刻槽下落,引燃火绒等易燃物。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介绍:“此次出土的这套取火器是该遗址发现的最长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钻木取火器具。”

专家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当时江苏的先民已经实现从保存自然火种到探索人工取火方法的转变。通过使用钻木取火器,他们能更便捷地获取和利用火种。

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传说。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来取火,是早期人类利用火的创造性发明。

据介绍,自开展考古发掘以来,草堰港遗址已发现多件钻木取火器。

位于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东的草堰港遗址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体年代距今7000年前后,为江淮东部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所在区域为江淮东部里下河腹地,整个遗址位于当地水位线之下。特殊的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存得以完好保存,此类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为长江以北地区所仅见。

长期以来,地理及考古学者多认为,里下河地区在6500年前受海侵的影响,不太可能存在古遗址,草堰港遗址的发现改写了这一认知。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自2022年起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等小件3000余件,以及鹿科、猪、牛、狗及各类鸟禽等动物遗存和芡实、菱角、水稻等水生植物遗存。

该遗址生动展现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呈现了淮河下游史前文化格局和社会面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古国时代”的一个“标本”在江苏

你知道什么是“古国时代”吗?中国历史自夏启始,主要围绕一个中央王朝展开。在考古学资料中,能和夏最大程度地对应的是二里头文化。而在二里头文化之前,一些地方社会已经发展进入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社会阶段,便称之为“古国时代”。

“古国时代”,被进一步细分为3个阶段。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三星村遗址,1985年首次被发现,处于“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被考古专家誉为“古国时代”的一个“标本”,被评为199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从202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三星村遗址联合考古队,对三星村遗址进行新一轮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目前,考古工作者已还原了这个“远古村落”的面貌。三星村遗址南北为自然河道,东西各有一条围沟(及古河道),构成一座大型临水聚落。遗址中部有一座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黄土台,其北侧为居住区,东南为墓葬区。

三星村遗址面积大、人口数量多,聚落颇具规模,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手工业生产发达,特别是玉、石器和骨器加工技艺娴熟、标准化程度较高。远距离贸易所得的象牙、朱砂等史前“奢侈品”屡有发现。值得一提的是,诸如云雷纹器盖、骨版等遗物以复杂的图案表达成熟的宇宙观。饰枭纹和鳄鱼纹饰的象牙质瑁饰和镦饰则代表了石钺由实用器向礼仪用器的关键转变,这一“权杖”的形态一直延续,并被用来表达王者的权力。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村是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的关键性遗址,堪称江南地区“古国时代”的滥觞。

近年来,通过对张家港东山村、常州寺墩、无锡天墩、苏州塘北等遗址的发掘研究,“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社会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明晰。

C 张昭墓带你走近“真三国”

三国是南京一段绕不开的历史。东吴孙权定都南京,首开南京建都史,并将当时的城市名“秣陵”改为“建业”。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占据长江中下游直至华南地区,皇室成员、重要军政人物死后多葬于南京以及周边区域,如南京幕府山的丁奉墓、梅花山的孙权墓。

去年11月,南京城南东吴张昭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引发广泛关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经考古发掘,共计清理出由汉至清代墓葬395座,以明清土坑墓居多,出土瓷器、铜器、陶器、金器等遗物300余件。其中,张昭家族墓是本次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朱中秀回顾,他们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两方龟纽金印,上有“辅吴将军章”“娄侯之印”,成为确定张昭墓的关键物证。张昭家族墓是南京地区继丁奉家族墓后发现的又一东吴重臣墓地,为研究六朝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石头城遗址、上坊孙吴大墓、建安二十四年龙桃杖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考古工作的深入,南京地区东吴时期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群雄四起、名将辈出。

“三国真正的历史在哪?这些就是‘真三国’、真面目。”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留根曾表示,这些文物遗迹为公众了解三国提供非常好的途径。

【新闻多一点】

2024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发现还包括——

句容茅山半岛土墩墓

这是一座典型的“一墩多墓向心式布局土墩墓”,营造方式具有浓郁的江南土著文化特色,属吴文化的典型遗存,丰富了土墩墓的内涵,反映了茅山地区土墩墓在吴文化深层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吴文化发达的生产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

这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目前已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常州寺墩遗址

发现于1973年,出土大批玉琮、玉璧等精美玉器,从而奠定了寺墩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重要地位。

最新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包括崧泽文化小型墓葬区、墩北台地良渚文化生活遗存、内圈水系相关遗存、外圈水系相关遗存等。考古发掘揭示了寺墩遗址自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层级结构更趋分明,展现了地域文明不断发展、持续演进的复杂过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苏州北园遗址和金城新村遗址

这两处遗址均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收获了较丰富的考古学材料,呈现出东周至秦汉时期苏州地区由多元走向一统的历史进程,为东周时期吴、越两种考古学文化面貌差异化,苏州城市历史源头等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新材料。

徐州下邳故城遗址

位于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东北,该遗址于2014年开始调查、勘探和发掘,至2018年确定由一大一小两座城址组成,分布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值得关注的是,下邳故城冶铁遗存是中国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冶铁遗存之一。

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资料,确认其为下邳汉代铁官所属作坊遗存,为研究汉代冶铁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淮安城市考古发掘

近年来,淮安市在庆成门遗址、淮安府旧城北城墙遗址、板闸遗址等项目中,取得了重要收获。

庆成门位于淮安市淮安区,为唐宋楚州城和元明清淮安旧城的西门,原称望云门,清末改称庆成门。通过考古发掘,廓清了庆成门的布局、结构和排水系统,揭示了唐五代、南宋到明清淮安城门、城墙的营造技术,为后期的保护、展示与庆成门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详细的考古资料。

盐城盐业遗址

盐城盐业遗址考古实证了历史时期江苏盐业生产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为明清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追溯到了源头。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