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2025-03-08 09:35:2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总书记说】

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原声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

我所在的江苏产研院就是为科技体制改革服务、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服务的。接下来,江苏产研院将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继续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探新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增添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

构建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关键在于让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提出创新需求,科研院所配合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参与从选题到工程示范的整个过程。例如,江苏海上风电基础冲刷防护项目,由企业提出需求,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解决工程建设和运维中的问题。在广西平陆运河项目中,企业提出大量科技需求,并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吸引全国科研力量协同攻关,还依托此项目成立了现代运河广西重点实验室。

场景一 高校实验室——

奔着市场做科研

全球首款年内量产

3月7日下午,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顺圭楼4楼实验室内一片静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翁一士正和几位博士生一起操作微纳米仪器,在一块小小的玻璃上“画刻线”。看到记者后,翁一士摆摆手,动作缓慢平稳地放下手中的仪器,起身离开操作台。

2024年10月23日,全球首款PVG光波导AR眼镜“云雀”在东南大学问世。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2024年10月23日,全球首款PVG光波导AR眼镜“云雀”在东南大学问世。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我们正在优化光栅的刻痕排布,希望能提高成像质量,这时候一点微小的振动都会造成影响。”等一直走到实验室外侧,翁一士才摘下口罩、手套。

去年秋天,翁一士所在的东南大学张宇宁教授团队,研发了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光波导AR眼镜“云雀”。区别于传统AR眼镜采用的表面浮雕光栅(SRG)技术,“云雀”采用中国科研团队全自主研发的偏振体全息光栅(PVG),可通过全息干涉方法在材料内部形成基于折射率变化的周期性分布。在成像质量上,光效可提升至300%,大幅提升产品续航能力和显示亮度;前向漏光率降低80%,旁观者对漏光几乎不可见;成本则降低了60%。

“几个月过去,我们的产业化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年内预计能量产千台,已经在进行可靠性和外观设计了,生产线也在加紧布置中。”翁一士介绍,在学校的支持下,团队已成立产业化公司,总部就设在南京。

翁一士从2015年学生阶段就在团队中从事偏振体全息光栅(PVG)研发工作,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成果从无到有直至实现转化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整个团队始终秉持“要做有用的科研、做市场需要的科研”的坚定信念。正因如此,即便在研发进程中遭遇诸多艰难险阻,既定目标也宛如灯塔,稳稳引领着团队成员不断奋勇向前。

场景二 概念验证中心——

从概念到市场

40多个医疗器械“过筛”验证

精准尿糖分析仪、非接触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神经功能障碍修复重建手术机器人……3月7日,记者走进江苏集萃医工交叉技术研究所,立即就被展厅内琳琅满目的科研产品吸引住了目光。

“这些都是研究所已验证或正在验证的产品样机。我们就像一个‘筛子’,在精挑细选出有望成功产业化的医疗器械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及时筛掉了那些难以市场化的‘概念’。”江苏集萃医工交叉技术研究所陈科博士告诉记者,研究所已获批江苏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眼下有40多个创新医疗器械正在所里“过筛”验证。其中,非接触生命体征监测系统项目已通过验证,进入商业化融资阶段。

怎么验?采访当日,记者正巧碰上“核磁共振影像提升”项目场景化验证讨论会。长三角的一家公司从信号放大器上获得灵感,提出可为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配置一个“放大器”,加强对微小病灶、精细结构的显示能力。

陈科介绍,一个“概念”的验证过程包括原理验证、关键技术验证、场景验证和商业模式验证等4个环节。目前“核磁共振影像提升”项目已“走”到了第三步——场景验证。研究所将联系确定几家医院,“验一验”实际效果,并邀请影像专家对效果进行论证研讨。

“顺利的话,年内就能启动创新医疗器械证书申报了。”陈科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一家创新医疗器械初创公司就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因为前期投入大、不确定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很多种子可能等不来破土而出的机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帮助这颗种子长成小小的苗。”

场景三 中试平台——

从10到100

跑出激光“加速度”

3月6日,南京市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的高洁净实验室内,技术人员周收复正在进行多组光学镜头的性能对比,一旁的托盘上摆放着几个“获胜者”。 

“2月底,平台刚和安徽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签订了光量子走航式测量设备的中试合同。对方出想法,我们来进行技术落地和试生产。现在,我正在进行光学器件的选材,要选出既实用又能稳定供应且性价比高的设备。”周收复告诉记者。

该项目只是平台现阶段众多中试项目之一。“激光器是一个比较高精密、高可靠性的产品,科研机构的样机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影响应用推广。我们的生产线和专业工程师团队都是现成的,还有数十年的激光光电产业积累,因此在解决从1到100、从10到100过程中的工程和工艺问题时具备一定优势。”中科神光副总经理郑新友介绍。

早在2021年,中科神光就出于发展需要,组建了中试部门,负责公司技术成果中试。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下搭建了中试平台,聚焦激光光电产业,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前沿创新成果提供产业化生产过渡性试验服务。 

近几年,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年均服务项目约300项、合同金额6000余万元。郑新友介绍,目前,平台已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围绕新兴领域前沿产品,共同组建研发团队,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全方位联合开发工作。

南京实践

点燃创新引擎

澎湃发展动能

作为全国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自带“敢于打头阵、勇当先行者”的气魄,长期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鼓励、支持科研团队专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我国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计显示,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三位。

为何在南京,科技创新突破不断涌现,技术转化如此“热火朝天”?

图为紫金山实验室。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图为紫金山实验室。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这座城市抓住科教资源丰富优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增加高质量成果供给。过去一年,南京29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三位。

南京还格外注重成果转化。多位受访学者对此皆有相同看法:近年来南京十分重视科技成果向产业、实业转化,并为此专门进行了顶层设计。

大家口中的“顶层设计”,是去年8月南京出台的《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一共22条切实举措。前述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中的多项成就,就来自体系的助推。如今,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已在宁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还入选了中国改革年度30大市域改革案例。

作为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一年来,南京坚持落地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任务,扎扎实实落地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等创新举措,重点围绕硬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所需,全力营造优质创新生态,为创新发展筑牢根基,助力科创之林越发繁茂。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南京赋能发展的“主角”。过去一年,南京坚持支持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实施科创企业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固基”工程,不断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引导带动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本版撰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