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可
南京人爱吃的“七头一脑”(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菊花脑)已陆续成熟上市。记者近日采访获悉,为了满足市民品尝野菜的热情,人工种植的野菜应运而生——在我市六合区等地,均有人工种植的“七头一脑”。
2月10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六合区冶山街道金陵野菜园,成片的香椿树遍布山岗,树下一株株小蒜茁壮成长。目前菜园有少量香椿成熟上市,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菜园负责人宋元康介绍,菜园面积约1200亩,种的全是“七头一脑”,其中香椿和小蒜种植面积最大,此外还有少量菊花脑、枸杞头、荠菜头等。
小小野菜,如何发展出上千亩规模的大产业?记者了解到,六合区冶山街道地处丘陵山区,种植水稻等常规粮食作物时往往面临水资源匮乏难题。由于“七头一脑”在当地田间分布较多,且恰好属于较为省水的作物,因而人工种植“七头一脑”成了当地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自2019年起,金陵野菜园便开始尝试培育香椿、小蒜等,利用人工办法种植“七头一脑”,逐渐将菜园发展为如今的上千亩规模。
宋元康告诉记者,野菜变“家菜”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野菜品种繁多,且采收时间各不相同,菜园如何规划种植品种成了难题。如果将“七头一脑”8个品种全部种植,成本过高且收益小,不利于长期发展。在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的帮助下,野菜园最终选择了效益较高且方便发展的香椿加小蒜套种模式,即在香椿树下种植小蒜,是一种一田双收的种植模式。
规模化种植后,田间管理又出现新问题:野菜一般为零散生长,病虫害不多,但在规模种植后,病虫害发生率增加,香椿树根部经常烂根。对此,菜园请来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专家“把脉开方”,有针对性地利用药物防治。
随着种植技术逐渐成熟,野菜产业化效益开始增加。去年金陵野菜园香椿亩均产量近100公斤,亩均产值达到8000元。每年自2月起,金陵野菜园便有少量香椿开始上市,清明前后香椿和小蒜可大量上市,采收期可持续到5月初,主要供应南京周边地区饭店和商超,少量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人工种植的野菜味道如何?宋元康表示,人工规模化种植的野菜风味与自然生长的野菜无异,而且没有路边野菜被车辆尾气污染的风险,供应量更加稳定,市民采摘体验更好,还能带动农户增收,一举多得。
野菜产业走上规模化种植道路后,产业融合发展优势逐渐体现。金陵野菜园近年来持续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为填补野菜销售空窗期,今年引进了一套深加工生产线,预计在四五月份时投入使用,野菜加工、储运难题迎刃而解。该生产线可在保留野菜原生态口味的同时将其腌制、速冻等,实现野菜全年可出售,比起人工作业效率提升5倍。同时,金陵野菜园也逐渐发展出了一条特色野菜研学、旅游采摘路线,每逢春季野菜成熟时,前来采野菜的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七头一脑”在南京属于小众品种,随着市民野菜消费需求增加,近年来溧水、六合等地的种植户逐渐开始规模化种植探索。相比路边野菜,人工种植的野菜产量稳定,不仅丰富了市民餐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