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5-01-08 07:28:1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刘松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篇章,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论断和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以改革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与充足信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支柱。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确保文化发展方向正确的根本保障。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筑牢思想阵地。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结合”本身就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使文化发展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持续前进。

健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轴”。两者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上各有侧重,但共同服务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机制,释放文化发展活力,应聚焦资源整合与功能协调,通过优化管理架构,理顺权责关系,提高文化治理效率,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的良性互动。

完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文化事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完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布局,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实践中,应注重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经济引擎,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涵盖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数字文化等多领域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通过完善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资源高效转化。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支持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在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催生文化产业新模式和新样态。

推动文化繁荣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文化繁荣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整合、科学性研究与创新性弘扬,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教育推广等多种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推动文化繁荣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加大对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支持,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强国建设中来,激发人民的文化创新力、创造力,推动人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反映中华文化的中国优秀影视、文学、游戏等在国际上频频出圈,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要鼓励在文化领域开展原创性探索和跨界性融合,推动内容生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通过打造一批具有时代风格、民族特色和世界价值的文化精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不同文化间互学互鉴的重要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既能够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思想理念。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我们应该讲好的中国故事,是能够彰显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故事。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