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2024-10-30 07:18:0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王海荣 何轶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是关系党千秋伟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深刻总结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意义,深刻阐释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

回眸过往,自我革命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的历史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确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不断纠正右倾机会主义、左倾盲动主义、教条主义错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牢记“两个务必”要求,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一步增强了党的纯洁性,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得到巩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端正党风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韧劲坚持不懈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作为新时代十年的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之一,并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自我革命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告诫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一个立志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展现在世人面前,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自我革命的理论品格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和显著标志。

一方面,在自我革命中不断淬炼的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自我革命意味着我们党能够不断发现、正视、纠正自身问题,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科学化、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式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另一方面,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从理论逻辑来看,“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一重大论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重视与深刻思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自我革命的实践效能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实践要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崇高使命,面对百年变局带来的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风险挑战,面对长期存在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推进自我革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层面的弊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历史、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更加自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将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

[作者王海荣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轶伟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空间治理的政治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4CZZ00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