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档案里的南京④|秦淮新河:人挑肩扛出来的“母亲河”

2024-10-05 12:07:03|图文来源:紫金山新闻

提起南京,很多都会想到秦淮河。朱自清的桨声灯影,杜牧的“夜泊秦淮近酒家”,都在记录着南京这条“母亲河”的美。千百年来,秦淮河带领了众多的“家族成员”,不断滋养着南京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其中,最年轻的“家族成员”要数1975年开挖的秦淮新河。

曾经,秦淮河上游水源复杂、易涝易旱,民间流传着“水少愁,水多忧,担心害怕度春秋”的民谣。

1975年,开挖秦淮河。市档案馆馆藏。1975年,开挖秦淮河。市档案馆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在秦淮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然而南京水旱灾害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由于秦淮河下游主河道断面不足,不能根本解决洪水出路,难以应对特大洪水侵袭。在屡次遭遇旱涝灾害后,南京下定决心根治秦淮河。

经过几年时间的实地查勘,省水利局先后提出东线、西线、北河线及老河拓宽等7个方案。工程规划设计最终确认西线方案为秦准新河的最优路线,即由秦淮老河干流江宁岔路口河定桥向西,切铁心桥分水岭,经西善桥穿沙洲圩,在金胜村入江,全长16.8公里,设计流量为800立方米1秒。

在南京市档案馆馆藏着一张“1975年秦淮新河工程开工建设”的图片,图片中很多人肩上挑着担子,周围是高高垒起的土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年工人们“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慷慨激昂和艰苦奋斗。

1975年12月20日,秦淮新河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秦淮新河的开挖,除少量使用以柴油机为动力、用钢丝绳牵引小板车爬坡拉土外,主要采用传统人挑肩扛的“人海战术”。档案记载,当年,镇江地区民工用了40天的时间,挖运土570万立方米,完成了7公里的挖河筑堤工程。江宁县10万人用58天挖运土555万立方米,完成了8公里的挖河筑堤工程。

秦淮新河工程施工1(1975年开工建设)。市档案馆馆藏。秦淮新河工程施工1(1975年开工建设)。市档案馆馆藏。

据当年的老同志回忆,“开山劈石的民工兄弟,吃的是小菜饭,睡的是地铺,面对的是伤残与牺牲。特别是从开挖面向坡顶运送土石方时,卷扬机上的挂钩和装土的板车连接时,稍有不慎,麻木或冻僵的手指就会被钢丝绳切断”“当年的总结大会上,指挥长说起这些,顿时泪流满面,参会者无不动容”。

1980年1月25日,秦淮新河工程全部完工后,正式通水。秦淮新河使秦淮河增加了一条新的排水出路,洪水时可以分洪,干旱时可以抽引江水,秦淮河流域真正从“水患时代”进入了“安澜时代”。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秦淮新河已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还是一条优美的风光带。今年8月,南京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雨花台区两桥段一期工程进入尾声,生态慢行廊道崭新亮相。这条生态长廊不仅提升了两桥片区秦淮新河两岸的环境品质,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健身休闲、Citywalk的新去处。

同时,在一期基础上,二期也拉开了整治序幕。全长48公里的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正加速完善。根据规划,未来的百里风光带将与城市绿道、滨江风光带相互连通,构建起江南环城绿廊,形成南京城绿色、人文的生态风景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通讯员 朱亚东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