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南京如何走在前做示范?

2024-09-20 07:23:1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在2024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与成果展示活动中,中国联通展台展出了低空互联网系统及设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在2024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与成果展示活动中,中国联通展台展出了低空互联网系统及设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农创中心共享实验室检测人员正在进行分析检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农创中心共享实验室检测人员正在进行分析检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现场展出的AI数字质检员。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孙中元 摄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现场展出的AI数字质检员。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孙中元 摄聚力重大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的紫金山实验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聚力重大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的紫金山实验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科教中心城市,南京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要如何走在前做示范?9月19日,南京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专题发布会。南京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鼓楼区、雨花台区、浦口区等多部门、板块走进新闻发布厅,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详解南京思路。

【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抓住六个“关键” 畅通六条“渠道”

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南京最新发布了22条“含金量”十足的干货政策,开启南京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阶段。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璐进一步给出“施工图”——抓住六个“关键”、畅通六条“渠道”,全面加速创新与产业双向发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具体为:抓住“高校科研院所”关键,畅通“创新策源”渠道;抓住“战略科技力量”关键,畅通“技术攻关”渠道;抓住“企业创新主体”关键,畅通“需求牵引”渠道;抓住“转移转化平台”关键,畅通“价值验证”渠道;抓住“市场多元赋能”关键,畅通“金融服务”渠道;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关键,畅通“生态优化”渠道。

9月14日,教育部与江苏省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首批遴选20所高校作为参建高校。

高校科研院所林立、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是南京推动科技创新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前,南京已在17所高校挂牌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高校分中心。

接下来,南京将出台科技成果源头发现对接工作指引,建好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梳理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两项清单”,挖掘优质原创成果。全面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化服务机构,推动技术转移转化高效率开展。

同时,支持国家实验室(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任务,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鼓励产业园区联合重大创新平台,以“平台+基金+公司+载体”模式,推进平台成果“沿途下蛋、持续转化”。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南京已连续3年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邀请企业作为“出题人”,凝练支持方向。2021年至2023年,分三批共立项35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取得攻关成果或技术突破30余项。

畅通“需求牵引”渠道,接下来,南京将建设“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人才联合体,持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出资、政府资助、联合发布”的方式遴选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激发社会各界成果转化潜能。组织实施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扩大国家、省科技进步奖产业化规模,提升成果产出的匹配度。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环。南京地区6家概念验证中心已挂牌江苏省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全省占比60%,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将支持不同创新主体分类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高效开展市场化商业价值验证。引导企业联合高校、新研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加大研发用地、标准厂房、定制化厂房等要素供应力度。支持江北新区、紫金山科技城强化与省产研院合作,探索以“拨投结合”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还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试点单位探索“科研经费项目制”等新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转化动力。实施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在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推进设立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序列,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

【提供强大教育科技人才保障】

做优人才服务 探索育人新模式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如何为南京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提供强大教育科技人才保障?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在答记者问中透露答题思路。

做优人才服务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一环。“吸引集聚人才,看政策更看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市委考核办副主任陈美华介绍,去年以来,以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为总牵引、主抓手,南京推出“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配套出台了38项实施细则,多项政策力度位居同类城市前列。其中,紫金山院士卡、英才卡、青柠卡“三位一体”全域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友好”成为城市特质。

比如,高层次人才服务方面,将服务项目选择权交给人才,确定了城市通勤、就医诊疗、机场高铁出行等“优享八条”,升级推出紫金山英才卡2.0版,目前已申领发放近5000人。

青年创新人才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生力军。近年来,南京始终高度重视以博士、博士后为代表的青年创新人才集聚培养,博士后人才成长迎来加速度。目前南京共有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载体381个,2023年南京在站博士后共承担或参与省级以上重点课题705项,获批专利429个,取得知识产权469项,博士后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4亿元。

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马书婷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博站“设立、建设、发展”三个阶段和博士后人才“引、育、留”三个环节,切实提升博站建设数量和质量。同时,探索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博士后引才和培养计划,为博士后从事科研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加速助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马书婷介绍,南京制定了《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补贴实施细则》,支持企业通过社会力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建强南京留交会、“赢在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等引才载体,促进更多海外创新资源落地转化。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表示,市教育局将建立健全面向在宁高校的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推动产教科教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本科为引领的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技术研发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建设2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板块各展所长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

如何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速转化效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发布会上,鼓楼区、雨花台区、浦口区介绍经验做法。

“鼓楼科教资源丰富,有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富矿,因此我们高度重视校地合作。”鼓楼区委常委、副区长郁健介绍,鼓楼区主要做了四件事,即:“搭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建桥梁”,贯通产学研用链条;“拓渠道”,集聚全球科创资源;“汇要素”,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郁健表示,鼓楼区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构建“从0到1到10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推动高校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让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一拍即合”,尤其是在“卡脖子”领域,以产业需求引领科研供给有的放矢,催生“0到1”的“颠覆性”,让大家看到更多的“硬科技”。同时,以市场化为导向,有效拓宽转化路径,打造一批高水平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跨越“1到10”的“死亡谷”;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产业化为目标,营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流生态,点燃“10到100”的“喷射器”,全力推进产业革新。

作为南京市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区,雨花台区是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产业研发基地。江苏目前有8款AI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南京占一半,其中3家在雨花台区。

“我们将在聚焦‘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和统筹科学性的基础上,围绕省、市委部署,加大改革力度,全力以赴推动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提升,创造更多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努力做到‘试在雨花、服务省市、贡献全国’。”雨花台区副区长、党组成员刘峰表示,具体做法为加快打造新领域新赛道首发区、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区、加快打造科学家集聚区。将以“首发先至”的工作标准,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工业软件、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领域新赛道技术取得突破。

浦口区创新氛围浓厚,在年初发布的江苏县域科创指数中入选30强。

浦口区政府党组成员、南京市省第十七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方正表示,这得益于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下一步,浦口区将着力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创新主体、营造优质创新生态等方面,凝心聚力、久久为功,着力培育建设一批“塔尖重器”,以产学研合作催生项目,以创新载体孵化项目,用好用足各类政策工具,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高效集聚,努力营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着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张安琪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