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实验室研制CMOS毫米波芯片与超大规模集成相控阵技术,在航天员返回通信保障中得到应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面向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及储能应用,研发出中低压碳化硅MOSFET系列产品,累计订货量超过1000万只;石城实验室研制出纯国产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拍摄技术,成功助力央视总台奥运转播……
诸多成果应用,说明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必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南京又将如何走在前做示范?
9月19日,南京召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专题发布会。南京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鼓楼区、雨花台区、浦口区等多部门、板块走进新闻发布厅,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详解南京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思路。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璐介绍,科技成果转化是整个科技创新发展大链条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近年来,我市持续探索全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努力提升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8月底,我市发布《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2条“含金量”十足的干货政策进一步开启了我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阶段。
陆璐表示,下一步,科技部门将抓住六个“关键”、畅通六条“渠道”,全面加速创新与产业双向发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抓住“高校科研院所”关键,畅通“创新策源”渠道。我们将出台科技成果源头发现对接工作指引,建好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梳理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两项清单”,挖掘优质原创成果。全面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品牌。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化服务机构,构建全流程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技术转移转化高效率开展。
抓住“战略科技力量”关键,畅通“技术攻关”渠道。我们将支持国家实验室(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任务,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鼓励产业园区联合重大创新平台,以“平台+基金+公司+载体”模式,推进平台成果“沿途下蛋、持续转化”,提供更多产业技术支撑。
抓住“企业创新主体”关键,畅通“需求牵引”渠道。我们将建设“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人才联合体,持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出资、政府资助、联合发布”的方式遴选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激发社会各界成果转化潜能。组织实施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扩大国家、省科技进步奖产业化规模,提升成果产出的匹配度。
抓住“转移转化平台”关键,畅通“价值验证”渠道。我们将支持不同创新主体分类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高效开展市场化商业价值验证。引导企业联合高校、新研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加大研发用地、标准厂房、定制化厂房等要素供应力度。促进新研机构提质增效,持续培育高水平平台型新研机构。支持江北新区、紫金山科技城强化与省产研院合作,探索以“拨投结合”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抓住“市场多元赋能”关键,畅通“金融服务”渠道。我们将加大金融保障力度,支持银行开发创新产品,推动保险公司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险,丰富资本赋能体系。发挥省市联合产业专项基金牵引作用,合作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等产业专项基金,组建未来产业、未来网络天使基金,健全科创类子基金投资决策和激励容错机制,适度延长投资期限、发展耐心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关键,畅通“生态优化”渠道。我们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试点单位探索“科研经费项目制”等新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转化动力。实施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在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推进设立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序列,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跨部门多层级协调推进机制,出台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配套工作指引,着力构建全市域资源统筹、全过程生态优化、全周期服务保障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