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博物馆IP的“破圈”之道

2024-09-06 07:42:0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实习生 万方圆

随着文博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IP的跨界衍生已成为文物活化的重要途径。云锦马面裙热销、博物馆文创圈粉年轻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IP正以势不可当之势创新传承、持续焕新,一个个“破圈”案例扑面而来。第六届两岸博物馆IP授权交流论坛近日在南京举办。此次活动在两岸企业家峰会现代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指导下,由南京市台办主办、浦口区台办协办、南京创意中心承办,来自博物馆和文创产业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博物馆IP跨界衍生的新模式、新案例,解锁文博宝藏传承与焕新的路径。

让文化遗产“自我造血”

博物馆文创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展示博物馆,馆长简名伟是一名“80后”台湾青年。如今,南京云锦博物馆已经成为宁台合作交流的典范。在这里,两岸文化工作者以两岸同根为“源点”,结合数字化技术探索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云锦产品,让“寸锦寸金”的云锦走进千家万户。

在简名伟看来,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之一,就是要让它能“自我造血”。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于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已15年。近日,南京云锦博物馆推出申遗成功15周年限定作品——“龙凤呈祥”马面裙,每件定价8888元,一上市就受到热捧。

“中国有大量的博物馆,来自不同地区,每一座博物馆都非常宝贵,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个IP,可以成为一个品牌。”简名伟表示,要让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让文创产品成为传承的载体。“所以南京云锦博物馆除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之外,我想要将其做成一个拥有艺术品的载体——哪里有云锦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哪里就有云锦博物馆在。”

如何才能设计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实用价值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台湾桃园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木艺生活节”主策展人、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副教授、设计学院博导黄文宗表示,早期经常看到的是直接“暴力式复制”博物馆文物的产品,“大家冲着文物买,买了带回家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文创有了应用功能,这些文创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台湾桃园大溪木艺生态博物馆的“木艺生活节”,用一把椅子拉近距离,让更多人来到博物馆。“我们希望大家来DIY,来体验,还和木艺师合作,带大家去看椅子在工厂怎么制作。”黄文宗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认为设计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一般消费者与观众的角度展开设计。“我常常和学生说,当设计师要有同理心,要研究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在想什么。”黄文宗说,设计博物馆文创其实就是和古代“连接”再回到现代,“第一要了解博物馆的历史和馆藏,一定要深入博物馆里去。第二要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和现代风格相配。第三要有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要只是装饰。最后要符合博物馆品牌形象。”

在展示中传承创新

博物馆IP鲜活走进大众生活

宝鸡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便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作为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国宝何尊IP为文化核心,通过授权、联名等形式,大力推动馆藏IP与文创、研学、论坛等多类项目的跨界融合,走出了特色的文物活化、国宝“出圈”之路。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注重在展示中传承创新。“我们在展览当中大量用博物馆IP的形象,通过数字化展示、知识问答,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场景。同时利用线上展览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无限的个性化服务,让博物馆IP更加鲜活,走进大众生活。我们注重文化内涵的生动发掘和传承,打造有温度的博物馆,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提高文物活化的效率,降低文物活化的成本,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将创新设计和现代审美结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在论坛上展示了以何尊和青铜鼎为原型设计的卡通IP“青青铜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据此开发了一系列的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一经上市供不应求,也受到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成为网红产品。“好的博物馆文创,能引起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同时使博物馆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此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在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多渠道方面进行推广,通过统一的包装风格和视觉效果,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以多种渠道和方式,综合运用线上电商和媒体营销,以及线下实体店的体验进行产品宣传,提高公众对博物馆文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全方位提升博物馆IP知名度。

淮安市博物馆馆长陈永贤分享了中小城市博物馆的策展经验。该馆创新多样化展览体系,以文博IP链接多类空间资源、打造城市新消费场景,让“刷博物馆去”持续成为文化潮流。

淮安市博物馆抓住青铜器与明清字画等馆藏特色,打造一系列博物馆主题活动。例如在馆藏古代铜镜艺术展中,除了展出上百件精品铜镜,馆方还邀请艺术团进行现场演绎,成为现象级的爆款特展。去年特别火爆的“国宝聚首 皇家器象——圆明园兽首暨清代宫廷艺术特展”,不仅仅有重磅文物,更注重和观众互动。“我们做了几个观众打卡点,包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立柱造型等,很多人来打卡。此外还做了一系列研学活动,以及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打卡手册、印章、兽首考古盲盒等,特别受家长和孩子欢迎。”据悉,这个展览一个多月吸引35万人购票参观,每日参观人数都突破1万人次。

淮安市博物馆的成功策展经验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博物馆积极学习的案例,而淮安市博物馆也在策划与知名博物馆合作,让更多精品文物来到中小博物馆展出。

博物馆研学已成为热潮,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探索文旅赋能新路径时,另辟蹊径,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沉浸式学习的场所,解锁了文博IP与教育结合的新玩法。

“謇·行——南通博物馆研学”为服务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在“双减”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南通博物苑副主任、南通市博物馆联盟秘书长彭春梅介绍,立足南通博物苑,整合南通市博物馆联盟及国内“头部馆”和周边“网红馆”资源,他们研发了“謇言·謇行,张謇循迹溯源之旅”“问祖·寻根,江海文化(中华文明)探源之旅”“探秘·求索,自然博物秘境之旅”“匠人·匠心,特色非遗体验之旅”四个系列,引领孩子们从“第一馆”出发,行走博物馆,读懂一座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謇·行——南通博物馆研学”注重文理兼修,进行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打破参观讲解传统模式,植入动手课程,彰显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特点。此外,他们还打造移动课堂,不仅在博物馆研学,还拥抱大自然,走向广阔天地,带孩子们奔赴“诗和远方”。

拥抱数字时代

用年轻人的“潮”视角解码中华文化

当下,文博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博物馆以穿越古今的魅力打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通过跨界衍生、沉浸式体验、数字化讲述等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

去年,台湾青年李景怡创设的“潮博博文化”品牌进驻南京,开启了拍摄南京市博物馆系列短片的计划,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江苏潮博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景怡在论坛上讲述了“用年轻人的‘潮’视角解码中华文化”。

“现在大部分‘Z世代’做决策的时候是会先上小红书看一看,甚至会因为一个视频来到一座城市,进入一个博物馆。”李景怡就是在小红书上第一次认识了南京云锦,“我非常感动,所以后面有机会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觉得非常棒。”

“现在每个社交媒体的功能性细分非常细致,比如说有种草导向、娱乐导向、私域导向等各个方面。年轻人会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要用哪个社交媒体,做IP、做品牌,一定要重视这件事情,根据想讲的故事,去搭建自己的社交媒体矩阵。”李景怡带着团队走进博物馆,讲述博物馆里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已经做了一系列的视频内容,在国内外超过十个平台以中英文的形式发布。“未来针对各个不同的文博IP,想做更多的分享和宣传,希望集众人之力一起做好传播中华文化这件事情。”李景怡说,各个博物馆是一颗颗珍珠,而“潮博博文化”可以当串联的线,推出特色文旅内容,“比如说穿着汉服走进博物馆,或者通过《红楼梦》等故事,把相关博物馆串起来,带大家沉浸式地去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博物馆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工具。传统的观展方式正在被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所改变,包括观展视角、时空限制、互动模式、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趣味性呢?知识型博主、“宝藏姐姐”李汨汨进行了“现在,我们如何看展——拥抱数字时代的博物馆观展变革”的主题分享。

“我觉得展览是所有文创最好的推广者。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博物馆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工具。”李汨汨表示,如何讲好文物故事,挖掘文物内部的文化价值,把文物的内涵、外延不断地深挖与延伸是最重要的。“好的数字化是能够用合适的技术辅助展陈呈现,而不是炫技。”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博物馆的趣味性?她建议:“要站在观众的角度,用观众听得懂的语言,用数字化的手段,把博物馆的故事讲好。”

【延伸阅读】

两岸博物馆IP授权交流论坛由南京创意中心策划执行,从2019年起已经成功举办六届,被认为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品牌,两岸企业家峰会文创示范基地的典范”。

6年来,60多位博物馆和文创行业精英走上论坛发表真知灼见,围绕“源·创”进行两岸同源、未来共创的探讨。

6年来,活动通过聚焦文化创意产业,联动博物馆、文创企业、设计师、文创青年等多方力量,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产业合作,不仅为两岸文化、旅游、消费等多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也让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走进南京、留在南京、创在南京。

随着活动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两岸博物馆IP授权交流论坛正以文化聚力、以创意凝新,构建两岸人才聚合、项目汇合、产业融合的“南京实践”,助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新的更快发展。

责任编辑:肖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