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从千年前的“中外交流”到现在的“宁句交流” 馆藏玻璃杯近20年来首次国内亮相

2024-08-22 07:26:4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从千年前的“中外交流”到现在的“宁句交流”

馆藏玻璃杯近20年来

首次国内亮相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南朝宋的玻璃杯,怎么可以这么美”“1500多年了,这玻璃保存得这么完整”“古人怎么做到玻璃上有纹样的”……近日,在南京市博物馆“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上,一件来自句容市博物馆的玻璃器皿藏品成了“网红”,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去打卡。据悉,这件藏品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近20年来首次在国内博物馆展出。

千年前“中外交流”的

舶来品

广口圆底,口径8.5厘米,高5.8厘米,玻璃杯在灯光下晶莹剔透,造型独特,工艺精美,腹壁呈鼓起的球状。记者发现,这只玻璃杯最为吸引人的是网纹装饰,网纹位于杯腹,六边形,有规律地相互交错叠起。

如此精美的玻璃杯,出自1984年清理的“元嘉十六年墓”。该墓位于句容市茅山镇袁相村,在六朝时期沟通金陵与吴会的古航道破岗渎附近,是村民当年在挖土时发现。墓葬未被盗扰过,通过出土文字砖推断该墓年代大致为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

此次特展共有300余件文物,分南北并峙、胡汉融合、中外交流三个部分,系统展示南北朝那段波澜壮阔交流融合的历史。“句容市博物馆有13件珍贵文物参与了展出,除具备典型东晋、南朝风格的青瓷器、铜器外,这一件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玻璃杯充分体现了‘中外交流’。”句容市博物馆副馆长刘玉斌说,展出的这些文物出自同一座墓葬,当时共出土78件器物,其中5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有2件收藏于句容市博物馆。

“玻璃杯通体完整,无色透明,杯壁轻薄,系钾、钠玻璃制品,最耐寒暑。”刘玉斌介绍了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经与叙利亚、伊朗等地出土的古代玻璃器比对,器物质地、造型、纹饰都很接近。可以推断,该杯应为波斯萨珊王朝的舶来品。

宁镇一带出土的最完整进口玻璃器皿

“玻璃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很完整,几乎没有缺口或破裂。”刘玉斌告诉记者,和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中北魏祖氏墓出土的网纹玻璃杯、1972年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出土的玻璃杯相比,这只玻璃杯更为玲珑、精致。南京仙鹤观高崧家族墓出土的东晋玻璃盂,因为碎裂破损而修复成原型,虽然表面图案不同,但大体形状样式和句容的这只玻璃杯差不多。

据介绍,玻璃杯在出土时仅仅是外表有些许发乌,整体却晶莹剔透,形状有点像现代的玻璃鱼缸。这是现存宁镇地区出土南北朝时期最为精美和完整的进口玻璃器皿,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前,玻璃杯在句容市博物馆一直存放于库房中保存,并没有对外展出。”刘玉斌表示,该杯于1994年曾赴日本参加镇江博物馆举办的“古代扬子江至宝展”,2005年—2008年赴美国、日本等地参加“走向盛唐展”。近20年来,这还是首次在国内博物馆展出,此次在南京市博物馆将展出至12月15日,市民和游客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千年前进口玻璃杯之美。

来自丝绸之路的“顶级奢侈品”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玻璃是司空见惯的物品,但在两三千年之前,玻璃是可以与黄金和宝石比肩的奢侈品,只有少数达官显贵才能享用。成书于东魏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孝文帝拓跋宏的堂弟河间王元琛与人斗富时,陈列的宝物中有水晶钵、玛瑙、琉璃碗、赤玉卮等,“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

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玻璃诞生于公元前23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中国直到西周时期才出现玻璃,且早期生产的玻璃制品为铅钡玻璃,多为玉仿制品。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玻璃开始传入中国。罗马玻璃正是从西汉中期开始输入中国。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王朝(226—651年)兴起,玻璃产业空前兴旺,并创新了冷加工技艺。

玻璃是易碎品,萨珊玻璃通过丝绸之路跨越千里进入中国后,成为贵族把玩的“顶级奢侈品”。这只玻璃杯的出土,恰恰可以看出,萨珊王朝与当时的中国保持着活跃的外交和贸易关系。

作者:陈燕飞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