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田地、大棚,加上了大数据的管理平台、物联网数字设备,仿佛配上了智能“氪金装备”,稻香果熟,农民增收,这样的技术还外溢到城镇智慧管理,提升的已经不只是产量。
1月25日,由江苏省委网信办、省工信厅主办的“乘数而上谱新篇——江苏网络强省调研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南京。荔枝新闻记者走访了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几年前,浦口区的这片地块才刚刚打下地基,现在,一座现代化的科创载体已经拔地而起,正式启用。
这个园区包括总部企业区、农业科技研发区、公共技术中心和几座人才公寓大楼,总面积达56万平方米,以足够大的空间为农科科技的创新创业提供舞台。
据了解,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围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签约和注册农业高科技企业已超过350家,目前已经引入9位院士,打造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正逐步成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聚集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第一位带着团队入住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赵院士是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学科带头人,他带着团队成立了“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研发集成式的智慧农业体系,涵盖农业耕种管收的全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传统农业提档升级,蝶变“生智”。
2022年,荔枝新闻记者在张家港市见到了赵院士团队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在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上, “作物长势” “农事管理”“农资统计”“灾害分析预警”“智能设备在线情况”等信息分类清晰,一目了然。
农作物的成熟程度,以卫星遥感+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从天到地的全天候监护。物联网采集的数字信息,让智慧农场得以按需调度,施肥撒药喷灌浇水更精准,而无论翻地还是收割,都可适时安排农机合作社上门服务。
庄稼尚在地里,卫星+无人机的遥感监测已经出了报告,划定了开镰收割的先后顺序,还估算好了产量,提前市场预热打通销路。
在当地生态农业的大棚里,荔枝新闻记者还见到了来自南京“农芯”的各种物联网设备,比如监测空气温湿度的传感器、诱虫灭虫的植保机等等。
智慧农业提升的不仅仅是瓜果稻麦的产量与质量,还有现代“新农人”的自豪感——毕竟,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智能大棚,田垄整饬稻穗飘香的清新环境,年轻一辈怎能不爱,留在家乡就业创业何乐不为?
而现在,这些服务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精细治理平台,正在开枝散叶,在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
在南京市浦口区的永宁街道,网格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各种人、地、事的数据动态呈现、环境监测、防汛抗旱等应对突发灾害的信息清晰汇总。智慧管理云平台已经成为乡镇基层治理的“数字大脑”。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参与了浦口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项目。作为承建单位,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搭建了“1+2+3+N”顶层架构。
即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数字农业、数字社区、数字农服+多个信息化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浦口特色的都市近郊型数字乡村体系。
据了解,农创中心实施引领浦口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在该区打造30多个高科技应用场景,在农业产业、乡村治理、政务服务、文旅休闲等多个方面注入智慧力量。
距离农创中心几公里外,还有一片兼具创新实验和项目示范作用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在这里,最新的栽培耕种技术,已不止于智慧赋能,更与最新的生物农业技术有机融合。田里的水稻等作物亩产不断刷新记录,被评为江苏“全省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古老的农业耕作与现代科技智慧交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