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揭秘《三国演义》成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2023-12-01 07:24:0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

揭秘《三国演义》成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陈全胜绘制的《三国演义》插图。陈全胜绘制的《三国演义》插图。《三国演义》整理本70周年纪念版。《三国演义》整理本70周年纪念版。1953年版《三国演义》。1953年版《三国演义》。陈全胜绘《张翼德大闹长坂桥》。陈全胜绘《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你读的是什么版本?1953年11月,成立才两年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如今,人文社《三国演义》整理本已出版70年,一代代读者据此走进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为初版题签的“三国演义”书名,也成为大家熟悉的标志。近日,《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70周年纪念暨纪念版分享会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漫谈“三国”文化,致敬为传播经典付出辛劳的前辈学人,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从西晋到清初

《三国演义》成书史很漫长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问世以来被各层面读者广泛阅读,有着深远影响,至今仍是阅读热点之一。

《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三国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代隋炀帝时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经常提到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故事内容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宋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就是经过民间集体,比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等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

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到明代嘉靖元年(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术界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自己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

到了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他们进一步突出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文字情节也做了不少改动,改善了原本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这一版《三国演义》刊行后,很快成为广泛流传的大众阅读版本。

从1953年至今

《三国演义》70年历经4次修订

如今人们阅读最多的《三国演义》版本,就是在毛纶、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以下简称“毛本”)的基础上诞生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周绚隆曾经在人文社工作23年,长期负责人文社古典文学图书出版。他向记者回顾了《三国演义》的出版和修订情况。1953年11月,成立才两年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这个排印本以“毛本”为底本,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根据人文社古典部前辈编辑的回忆,早期人文社古典部的编辑成员,基本都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本身就具备整理古典小说的素养和能力,当时给古典小说标点、加注释,是开创性的工作,所以由编辑部开始探索尝试。

《三国演义》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很快,人文社就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并在1955年推出新版。随后,鉴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变化,1973年,人文社再度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文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

“整个过程中,修订是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是读者的反馈、学术界的反馈。那时候读者经常给出版社来信,对一些文字提出意见和建议,编辑要去仔细核定;学术界有些专家也提出意见,比如有的注释做得不对,或者某处断句有问题,这样就不断地反反复复修订。”周绚隆说,“1973年修订推出第三版后,这部《三国演义》一直重印,读者的需求量也很大。但是在几十年里,印刷技术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又累计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书中曹操的养父曹腾,是中常侍,我们书中一度变成‘中堂侍’,出现了错别字。”2019年的第四版修订,改正了历次改版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排校错误,尽量恢复了“毛本”的原貌,对于句读和标点,按照现在的习惯和用法做了全面修订,对个别注释的行文用语和内容做了必要的调整,使其更加准确。

2023年10月,人文社《三国演义》整理本70周年纪念版推出,其文字内容与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当代著名画家陈全胜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力图为读者呈现一部精美雅致、品质优良的纪念版。

坚持忠于原著

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成就经典

随着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这本名著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国家一级演员、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的饰演者鲍国安告诉记者,当年拍摄电视剧,导演王扶林定下的原则就是忠于原著。“当时我在上海,听说《三国演义》摄制组让我去试一试曹操这个角色,我马上跑到新华书店,中午饭都没有吃,赶快买了一套人文社出版的《三国演义》,这套书跟了我好几年,就放在我的枕头底下。”

拍摄时,虽然不是同期录音,但是演员不能错一个字。“因为这个剧本半文言,有很多台词跟书上一模一样,所以当时我们的压力非常大。现在一些‘小鲜肉’演员说台词都是数1234567,我们那时候不能数,再笨的演员也要把台词全背下来。”鲍国安回忆,只要错一个字,就得重新来一遍,“有的演员为一个字录一二十遍,这就是对原著的尊重。”

94版《三国演义》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鲍国安饰演的“奸雄”曹操成为电视剧史上的经典角色之一。鲍国安透露,他当时经过反复研究,为曹操定下了一个贯穿全剧的动机——不择手段,完成统一,不择手段即为“奸”,完成统一则为“雄”。虽然后来影视剧中又有许多演员饰演过曹操,但鲍国安的这一版,在观众心中无人能超越。“我沾了罗贯中的光,老百姓就喜欢罗贯中写的曹操。”鲍国安分析,后来和《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剧,是现代作者视角中的“三国”,“网上把几个演曹操的比来比去,我说没有可比性,大家演的其实不是同一个曹操。我演的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你演的是某一个现代作者写的曹操,演技都没有问题,所不同的是接触的剧本不一样。”

著名画家陈全胜分享了为《三国演义》创作插图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陈全胜受人文社邀请,专门为《三国演义》绘制了16幅经典场景插图,他从文物上捕捉灵感,比如南北朝时期的线刻、汉代画像石,最终以工笔重彩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第一套《三国演义》彩色插图。在随后出版的一些人文社《三国演义》不同形态版本中都可见到这些精美插图。但最近20多年,这些经典插图再未出现。此次《三国演义》整理本70周年纪念版,不仅让当年的16幅经典插图回归人文版,更增加了陈全胜历年创作的风格一致的《三国演义》绘图,总计达到20余幅。

本组图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作者:邢虹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