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云青
近日,2023年度江苏省海绵城市优秀工程案例评选结果揭晓,我市共有14个项目入选,其中5个项目斩获一等奖。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这也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真正效果常常并非立竿见影,而是要经过“考验”才能让人们“后知后觉”地感受到。正如市民所说,“以前只觉得小区的绿化做得很漂亮,经过几场大雨后,我才发现这些海绵设施不仅美观,还很实用。”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千头万绪中,有大量工作是需要下力气、花时间去耐心做的,做好了也急不得,得等一等才能显出成绩。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五个具体目标之一。关于“为民造福”这个“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潜功”与“显功”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譬如海绵城市建设,市民一眼就能看到的蓄水绿化带、下凹绿地是“显”,海绵设施的节水和排涝效果则是“潜”;而把城市海绵设施与江河堤防等大型防洪减灾工程相比,前者或许又变成了“显”。随着夏季到来,南京将进入主汛期。此前数月,我市已完成长江大胜关等重点岸段的“水下听诊”式体检,“保养”了千余监测点,清疏了5045公里城市干支管,这些都是市民轻易不觉的“潜功”。
领域分工不同,任务难易有差,有些工作并不显山露水,有些政绩并非一目了然;即使对于同一项工作来说,其基础条件、目标要求、成绩显潜的情况也是时移势异,常常“显”与“潜”共存。“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各项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稳步有序推进。说到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的检验是公正的。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真正的业绩;只要站稳人民立场,能让老百姓得实惠的事,就尽心尽力去做,就能取得真正的成绩。
近段时间,本报推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专栏,报道各部门单位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进展成效和典型经验。从市燃服中心现场调度停气迁改、确保施工保供两不误,到银行创新金融服务为供粮户“减负”,再到市消防中心创新“挂起”模式为项目整改争取时间、保障学校如期交付开学,每一个看似独立的故事背后,都体现出相关单位办实事解难题的为民初心,以务实成果展现学习成效的良好状态。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唯有坚持做“潜功”,才能最终闪耀“显功”的高光与色彩。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我们要把正确政绩观落到为民造福的好事实事上,落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担当作为上,既做显功,也做潜功,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成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