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区助力柞水县木耳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四轮驱动”,小木耳办成大产业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晓言
通讯员 王成华 易红涛
5月初,秦岭深处的油菜花刚刚开放,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迎来收获的季节。云雾笼罩的青山脚下,一座座木耳大棚整齐排列,农户们戴着手套在大棚内采摘木耳,拉开了丰收的“序幕”。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乘车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走进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如今,柞水82个村(社区)中,有45个木耳专业村,金米村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柞水木耳产业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宁商协作持续多年的倾力帮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苏陕协作资金累计投入1856万元支持我们村木耳产业发展。”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随着木耳产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由2019年的9657元增长到2022年的17210元,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善。
对整个柞水县来说,苏陕协作资金支持的力度更大。“苏陕协作将木耳全产业链发展列入资金支持重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持续用力推进木耳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成员、柞水县副县长魏巍告诉记者,近几年联络组通过企业拉动、项目带动、技术联动和销售推动,“四轮驱动”促进柞水木耳产业发展,让小木耳迈入发展“快车道”。
企业拉动。紧盯江苏及东部地区木耳产业上下游、产供销企业,引进实力较强的9家企业,为木耳产业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项目带动。聚焦柞水木耳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终端销售利用等环节,不断延长木耳产业链,助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技术联动。发挥联络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南京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沟通对接,把江苏食用菌尖端技术引入柞水,用科技为木耳产业赋能。
销售推动。注重在江苏推进专柜、专区、专馆等“三专”建设,创新线上线下联动促销、商超连锁同步展销等消费帮扶模式,有效发挥供销社、总工会联动作用,全方位拓宽木耳营销渠道。
木耳摘下后,废弃菌包该如何处理?在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高淳柞水无性系茶叶种植示范园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废弃菌包的处理找到了新出路。
中台村曾是深度贫困村,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无暇种地,土地撂了荒。这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有种植茶叶的潜力。
“之前我们曾试种过60亩龙井茶,但无法解决茶苗越冬的问题,成活率不高。”中台村党支部书记范培勇说,南京支农专家赵福荣在实地考察后推荐了白叶一号、金萱等耐寒耐旱的优质茶叶品种,指导他们用薄膜搭建小温棚、覆盖废旧菌包,茶苗得以安全越冬,成活率达到95%以上。
2022年3月,高淳柞水共建茶园正式开采,村上炒了第一批白茶,一斤卖到2400元。目前,中台村已形成集炒茶、包装、品牌设计的全流程产业链,高淳柞水共建茶园达2500亩,茶树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干茶2万余斤,带动和帮助当地156户495名群众增收。
经济要发展、百姓要致富,就业当然也要跟上。近年来,高淳、柞水两地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携手打造了“柞水耳农”“柞水缝纫工”“柞水汽配工”一主两优劳务品牌,走出一条标准化培训、精准化服务、规模化输出的转移就业新路。
“在联络组的大力支持下,柞水缝纫工帮我们解决了本地妇女就近就业的问题;柞水耳农解决了柞水群众就近就业的问题,也为木耳产业培训了一大批职业农民;柞水汽配工则通过培训汽配工等技术人才,将其输送到东部地区带动就业。”柞水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吴春巧告诉记者,目前就业基地已累计向江苏、浙江等地企业输送汽配工2600余人,员工平均月工资7000元。
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成员、柞水县发改局副局长周坤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打造一主两优劳务品牌,让柞水劳动力在江苏留得下、待得住、干得好。同时,联络组还将推动柞水县就业部门与高淳、苏州、无锡等东部地区人社就业部门密切沟通联络,深化劳务协作,让更多柞水群众获得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