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广玉
近日,“沈阳一街道沿街店铺被统一规定黑底招牌”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大东区万泉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此处打造的是“景观路”,系历史文化街区,沿街店铺基本都是统一规定的“黑底”招牌,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城管部门。(来源:央广网)
因为是历史文化街区,店招就要“黑底白字”,这样的说辞,既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更不符合社会公众的认知。对当地相关部门来说,还是应该从善如流,多听听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打造一个既有历史文化街区风味又符合大众心理的店招比较好。否则,这种“黑底白字”的店招看起来不仅膈应人,也不利于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繁荣。毕竟,没了人气,再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也了无生气。
看看中国古代的一些字画,比如清明上河图、南都繁会图等,就会知道以前的街道,哪些或用牌匾或用旗帜做的店招,都是丰富多彩的。国内很多地方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一些有名的古镇古街,比如山西平遥、苏州周庄、扬州东关街、南京夫子庙、浙江乌镇西塘、湖南凤凰古城、云南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等,其店招无不丰富多彩,没有一个是“黑底白字”的。这些地方,不仅人气很旺,商业繁荣,而且历史文化风味浓厚。可以说,哪些丰富多彩的店招,反而是这些古镇古街的加分项。何以到了沈阳,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就非要用同一的店招,而且还是“黑底白字”?即便这样的店招符合当地历史文化街区的气质,恐怕符合的也是某些领导的审美,而非历史文化的和社会公众的。
这些年,以各种名义统一店招,而且指定毫无文化及美感的样式,没少在一些城市发生。这些统一的毫无美感更无文化内涵的店招,推出后无不备受社会公众批评。然而,一些地方根本无视社会公众的意见,依然我行我素。
表面看,是城市管理者的审美出了问题,是他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等的理解出了偏差;实际上,是城市管理者忘了城市的本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场所,城市管理也好,城市发展也罢,都要立足于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然而,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者,不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建设和管理城市,而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建设和管理城市。在涉及千万市民的时候,又不虚心听取市民意见,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可以说,正是这种城市管理思路,带来了店招被统一成“黑底白字”等问题。
这提醒城市管理者,不管是建设城市还是管理城市,都应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时刻将满足人民需求放在心上,多听听民众心声,少做一些想当然或者一意孤行的事情。
(作者为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高洁
校对:陈修强
审核: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