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从经济欠发达到乡村全面振兴,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是怎么做到的?在该村党委书记孔石峰看来,龙尚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放弃采石,做活山水文章,“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龙尚的葡萄、草莓、有机蔬菜等产业有序发展,村里还引入多家知名民宿,规划建设文旅项目,有力推动强村富民。”
4月23日下午,“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走进龙尚村,来自全国各地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人大代表、农技达人、媒体和商业平台负责人共同讲述新时代新农人的奋斗故事。
扎根农村数十年如一日
邱峰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台联副会长、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宣传与信息化处处长,因怀揣“三农”情怀,200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放弃有把握的师范大学、科技大学,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6年,邱峰进入苏州市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工作,“学农、爱农、为农,这些年,我的工作足迹遍布了全市79个涉农乡镇、1028个行政村和近万个自然村。”
感同身受的还有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2001年9月,21岁的他成了一名代课教师,接过老校长手中的扁担,往返于高丘镇和学校之间的崎岖山路,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无数次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来回近10个小时的奔波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随着现场讲述,张玉滚的思绪飘回2006年。当时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们的书本还在高丘镇上。正月初十凌晨3点多,他拿起手电筒、扛上扁担出发了。山里潮气大,本来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一路紧赶慢赶,第二天回到学校,他几乎成了“泥人”,“但看着干干净净、完好无损的新书,感觉一切都值了。”
新理念打开发展新局面
学的是化学专业,从事的却是农业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宿迁经开区三棵树街道佟圩社区渔樵合作社理事长、淮安市渔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路路的经历很特别。2007年,她创办了生猪养殖场,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她从一个完全不懂养殖的门外汉,变成了精通生猪育肥、疾病治疗、营养搭配等各方面的小能手。
姚路路还利用无土种植水生蔬菜的方式来消纳利用养殖粪肥,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发展之路。如今,她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2万头,在全国推广及合作共建点190多个,推广无土种植面积2万多亩,带动百余人就业。
新农人带来新理念,也打开了发展新局面。去年夏天,一则记录贵州省台盘村篮球比赛的短视频火遍全网。视频里,村民们将球场围得水泄不通,比赛奖品是黄牛等土特产,“村BA”由此得名。台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德说,用优质稻、鱼、鸭、猪腿、苗族银饰、刺绣等特色产品作为奖品,在宣传本地优质农特产品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2年起,徐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丰县果农达人陈厚武开始尝试拍短视频,直播讲课,目前已帮助全国近100万果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致富。
积极投身新时代“三农”工作
“这些年来,我们采写了许多生动的故事。”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见证了广州最大的城中村大源村逆袭成为全国首个百亿淘宝村,见证了贫困人口数量第一的曹县变成网红县,同时也见证了90后南京姑娘高澜瑄以及龙尚村党委书记孔石峰等一批大学生成为新农人,带领乡亲们探索发展新路径。
吴庆才认为,媒体不仅仅是记录者、传播者,也在力所能及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者。“我们愿把这份感动通过报道分享给更多人听,让悬崖村、磨子沟、独龙族和龙尚村的故事被看见、被见证、被传播。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一线,讲好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故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快手科技副总裁、总编辑刘洋看来,当前,短视频直播等技术和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帮助更多的乡村地区,拓展更多的用户,让广大用户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产生温暖的共鸣。”刘洋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