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纵论鲁敏作品《金色河流》
书写改革开放时期青春中国的意气风发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出版不到一年,先后被列入中国好书阅读榜单、江苏省重点出版物,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等,著名作家鲁敏的长篇力作《金色河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日前,全国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对这部改革开放同代人的时代之书,做进一步的发掘和解读。鲁敏表示,年届五十,捧出这部当代现实题材作品,与南京作为一个写作者成长中所处的场域、养护有很大关系。
直面与财富关系
书写改革开放时期青春中国的意气风发
《金色河流》选取改革开放后民企蓬勃发展背景下的第一代小老板为主人公,借助一个家族40年的沧海桑田,通过壮美的物质创造与接力流传,折射出从传统走向开放及现代的东方财富观与代际心灵史。小说出版后,在读者群和评论界迅速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将《金色河流》与叶兆言的新作《仪凤之门》放在一起评价,称两部作品分别呈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段,即近现代时期少年中国的跌跌撞撞和改革开放时期青春中国的意气风发。“两部作品像取景器一样,带着我们穿过宠辱不惊的仪凤门,扑面而来的则是浩浩汤汤的长江,一条金色河流,一条充满寓言意味的、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沧桑巨变的河流。”
“与其说作家在责任感、使命感的驱使下完成了对历史的高难度书写,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合适的文学代言人。”1973年出生的鲁敏,其记忆史、成长史都与改革开放同步。鲁敏介绍说,“改革开放”放在以前就是报告里的一个词,但是,等她活到50岁时就会发现,前面的光阴都没有白费,你对生活全部的感受、地理的变迁、人际交往,以及你跟世界的关系等,都跟改革开放这个背景密切相关。
对于这些切身的感受,鲁敏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即我们现在如何看待财富?如何看待我们和物质的关系?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看来,一代人经过几十年的经济生活,伴随着改革开放,他的人格、价值、未来在哪里?作品进行了探索。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深入分析了《金色河流》中所呈现的本土现代化动因,从欲望和财富,到自我实现和认同,“在罪与罚、生与死的精神空间充分展开,并以吉祥梦想基金会的建立来进入更复杂和广阔的精神空间。”这条《金色河流》既流淌着物质,更流淌着精神。
文体形式和精神深度并进
以“河流”凸显中国哲学内涵
面对整个中国的日新月异、社会变化的天翻地覆,对写作者而言,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巨大的挑战,鲁敏为此做了长达20多年的准备,包括做访谈,做田野考察,做剪报等,“比如近四十年的年代大事记,从中去查看什么时候开始‘希望工程’,什么时候推行‘双休’,什么时候开始建造高速公路,又是什么时候寻呼机退场,等等。”
同为写作者,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特别能理解鲁敏所作的努力。他说,作为成长于传统与现代裂变时期的作家,价值悬置曾是这代作家的表达习惯,但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却看到,鲁敏对很多命题勇敢而坚定地做出了独属于这一代作家的思考和回答。
这些思考最后以小说的语言、结构被表现了出来,并赢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我从鲁敏《金色河流》这部书当中学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要比那些专业的专家们,或者是专业的书当中,要感性得多,具体得多,同时也深刻得多。”汪政肯定了小说材料的货真价实。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则用“拼乐高”“赋式勾勒”形容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正叙、倒叙、插叙、回忆、自省,以及通过一种凝练的排比表现对时代氛围及人生哲学的提炼和概括。
鲁敏特别能有效把握作品的形式感,并且能很有效地经营小说文体形式和精神深度的这种关系。所以,有专家认为,这也导致其小说读起来并不轻松,但是“特别有嚼头”。这些表象背后,凝结着鲁敏对诸多问题的思考。正如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所说,鲁敏为什么要在小说中设置那么些阅读障碍,因为在鲁敏看来,这是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是她的叙事起点,其逻辑起点并不是在情感线上,而是在道德线上,在伦理线上。
时代变迁、财富积累给人带来震荡和冲击……鲁敏发现问题,同时以重构的方式给出解决办法。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看到书中穿插了大量有关昆曲的叙述,表明中国文化在对接现代商业理性的时候,可以有不同于欧洲文明的路径。山东大学教授马兵认为,我们把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放弃体制内工作,到沿海谋生的行为称之为下海,为什么小说不叫金色海洋?原因在于,“河流”特别凸显中国式的内涵,鲁敏所揭示的哲学是河流的哲学,是中国的哲学。
中国文学“走出去”
向世界展示文都南京形象
从25岁写作到今天,鲁敏整整写了25年,这25年也见证了她作为一位江苏作家非常典型的成长印迹。从最初参加青年读书班,到被作协推荐到鲁迅文学院读书,直至转至作协做专职干部、参加重大写作项目、成为文学苏军十大领军人物,等等,鲁敏的写作印迹中深深刻上了“江苏”“南京”四个字。在她看来,一个写作者的成长,在很多时候固然有很多偶然的所谓天赋的因素,但最终还是跟其所处的场域、养护有很大的关系。当代江苏文学始终奔涌着丰沛的创造力,鲁敏位列其中,自然离不开江苏写作氛围的熏陶。
“我对南京的喜爱与惦念,似与街巷风物无关,也与都市城貌无关,说来是俗了,也有些世故了——我只是在意某些在记忆中一闪而过的片段,以及我在南京的师与友,亲与故,那些点头之交的邻里与熟人……”自14岁到南京上学,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给予鲁敏特别的滋养。在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看来,鲁敏的小说创作具有一种世界文学非常宏阔的视野,这得益于她有大量解读世界文学名作的实践,并有许多相关文章发表。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则认为,鲁敏不到40岁就获得鲁奖这样一个重量级文学奖项,在才华的背后,凝聚着她对文学的一份执着与热忱。
据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介绍,《金色河流》对外版权输出进展顺利,目前塞尔维亚文版和英文版两版翻译都在推进,将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阔步向前的行进征程。南京作为鲁敏笔下的重要元素,将走向世界各地,展现文都特殊魅力。
江苏省邮电学校附近的长乐路、中华门、拎着盐水鸭袋子的男人、邮政大厦,以及城南的古老市井,迈皋桥便利而嘈杂的地铁生活等,都是鲁敏的写作出发点。《金色河流》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有关南京的印迹:中山东路的外文书店、紫金山顶的帐篷之夜、紫金山捡垃圾的环保组织、芦席营一带原来带编号的老牌汽车厂、经营牛肉锅贴的老板喜欢敲三下铁炉子……书中还写到,何吉祥“因为能画两笔,退伍后被拨拉到大华电影院了,负责画海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