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拥抱未来

2023-01-20 07:54:3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名家新作书写时代变迁 公共卫生成为聚焦热点

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拥抱未来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无论生活遭遇怎样的纷纷扰扰,光阴仍不疾不缓迈着不变的步伐到来。如约而至的还有一本本新书,为我们打开通往斑斓世界的“任意门”。阅读不是慰藉,阅读本身就是光明。也许前方仍有太多的不确定,但书本的坚实和温暖始终相伴。  

春节长假在即,我们准备了一份新年新书书单,它们构成了读者所能探索的“阅读版图”,也代表了我们仍有可能拓展的知识边界。

A

名家新作关注当下

书写时代的留影

新年伊始,一批名家新作上市,从不同侧面展现中国城市与乡村、历史与现实以及时代变迁中人的命运,书写时代的留影,内容丰富厚重,有情有趣。

作家冯骥才的新作《俗世奇人新增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冯骥才是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俗世奇人》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该系列曾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2022年上半年,《俗世奇人》系列总销量已超过1000万册,其中《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好嘴杨巴》等多个篇目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18篇新作延续了作家之前一贯的写作手法、传奇风格和创作水准,艺术层面更为灵动丰富。

对于再次创作《俗世奇人》系列的新篇,冯骥才说,写“俗世奇人”,不只是写小说里的市井百态和奇人奇事,更是一种极酷烈的地域气质,一种不可抗拒的乡土精神,一种特异的审美。在这样的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固然重要,但他们共同的集体的性格更为要紧。这些人物不论男女、长幼、贫富、尊卑、雅俗、好坏,就是猫儿狗儿,也全都带着此地生灵特有的禀性。比方,强梁、爽利、好胜、幽默、义气、讲理讲面,等等。

以《国画》《大清相国》等作品名声大振的作家王跃文时隔8年多推出最新长篇《家山》,以一村之隅展示时代变迁。这部54万字的作品,描写了南方乡村沙湾在上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时代变迁,包含了王跃文的经历、思考和情感的人生积淀,凝聚了他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中国作协给予巨大支持,将《家山》列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一批书目。

王跃文从小在乡野间长大,“四十岁以后,记忆中乡村的人与事朝我扑面而来”,他认识到,乡村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他重新审视和领悟家乡充满灵性的山水风物,含蓄敦厚的情感方式,质朴纯真的人情人性,重义轻利的乡村伦理,这一切都进入《家山》中,成为他“乡土写作”的宝贵经验,“小说创作过程中,我刻意要回到原生态,回到日常,回到真实的生活本身,呈现一部我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史、乡村民俗史,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史,用一个乡村去展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

继“梁庄”系列作品之后,作家梁鸿推出最新非虚构作品《燕窝》,记录中国女性命运与时代的共振。作者多方采访,还原了一个女性创业者的成长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瘟疫之夜》尽管描述的是虚构的小岛故事,却及时地回应了与当下有关的话题,勾勒出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不同文化的读者都能凭借这部小说,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

这部书是帕慕克酝酿40年,最终用5年时间完成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座小岛对抗瘟疫的故事。作者希望与我们所有人分享的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度过艰难时刻?也许我们会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找到答案。

B

公共卫生成为聚焦热点

人人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

疫情肆虐,几乎每个人都切实体会到健康是需求,健康是责任,健康是排在幸福生活所有必需品最前面的那个“一”。因此,聚焦公共卫生,培养医学思维成为今年出版关注热点。

疫苗的诞生让人类的寿命比100年前延长了30年,而莫里斯·希勒曼的工作,每年能挽救约800万人的生命。他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全球14种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接种的疫苗中,有9种是他的发明。这些疫苗使得以前极其常见和致命的疾病,包括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等不再凶险,他也因此被尊为“现代疫苗之父”。

希勒曼以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次次突破科学障碍研制疫苗。他的一生,是现代流行病学和疫苗学的缩影,而疫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希勒曼的故事。新书《疫苗的故事》就生动地讲述了希勒曼研发各种疫苗的细节,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全球背景下的疫苗开发,勾勒出200多年来的公共卫生史,在展示流行病学得失的同时,也以有力的证据提醒人们重视疫苗的价值以及科学所拥有的拯救生命、保护人类福祉的力量。

无独有偶,作家商周撰写的《赛先生阅读:詹纳传——疫苗的使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爱德华·詹纳。詹纳是英国医学家、科学家,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闻名,为后人的研究打开通道,被称为“免疫学之父”。 

这部传记不仅对詹纳的成长过程做了详细描述,也介绍了当时英国的博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良好氛围,正是这个环境成就了詹纳医生和博物学家的双重身份,让疫苗的发现有了可能。这部传记还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发现疫苗的历史,并翻译了詹纳分别在1798年、1799年和1800年写成的关于天花疫苗的三篇论文,让珍贵的科学文献首次有了中文版本。

《每个人的医学思维课》是一本每个人都能用上的医学通识类知识读本。作品从一个人日常生活到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结合一定的科学知识、人文思考,为在疾病面前迷茫而忧虑的普通人提供基础的认知与思路。

作者王兴是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新作科普关于疾病的基础知识,减少普通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科普常见病、危重病发生机制、治疗手段;普及预防疾病、寻找合适的就医渠道的方法;帮助普通人理解医患关系的本质,提升沟通质量;了解做医疗决策的基础知识和思路;重新理解疾病与生命。

《生命线: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则是一扇了解公共卫生内部运作的窗口,让人们认识到人人享有健康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今天是公共卫生拯救了你的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是作者温麟衍喜欢说的一句话。温麟衍博士是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并奋战在公共卫生危机的前线。温麟衍根据自己的经历,以扣人心弦的故事,生动详细地揭示了公共卫生如何在保护困难群体和维护社区安全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早在人类和绝大部分动植物出现之前,病毒就已经是地球的主人了。直到今天,病毒依旧和我们共同拥有这个星球。病毒的历史很长,但我们发现病毒的历史并不长。法国作家塔妮娅·路易斯的作品《疯狂病毒史》既巧妙地融入了关于病毒的基本知识,又讲述了在漫长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种种轶事,有干货而不晦涩,让普通公众了解病毒的前世今生,引导读者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病毒。在人类饱受病毒肆虐之苦的当下,本书既富有学术价值,又独具现实意义。

C

经济科技作品直面前沿

拥抱新风口

除了作家,同样直面当下的还有经济学家。经济是民生基础,发展经济就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经济如何在2023年走出疫情影响、释放微观活力,可能是当下各界都在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作品《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第2版)》的再版序言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写下他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的判断。他写道,在当前的形势下,采取应急性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仅仅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因为现实情况是由过往的历史造成的。就拿我们当前遇到的困难来说,除却某些带有偶然性的突发因素,例如新冠疫情,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大量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能透过变动不居的现象去把握具有恒定性的事物本质和长期驻留的事物运动规律,触及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就难免陷入扬汤止沸的误区,而无法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经济学家朱嘉明的作品《历史不会熔断》从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维度,探讨人类未来如何通过创新和合作,以实现和谐美好的可持续发展。

量子经济学是处于前沿的新兴学科。加拿大应用数学家、科普作家戴维·欧瑞尔用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箱来建模市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这些想法可能听起来很抽象,但它们很快就会出现在金融交易大厅里。他撰写的《量子经济学》将货币、金融、经济政策等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引入量子力学来介绍量子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模型及理论,让读者在量子的世界中重新认识经济。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至关重要,大数据杀熟、过度索取权限、滥用人脸识别等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隐私计算被寄予厚望。

隐私计算是指在保护数据本身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计算的技术集合,达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目的,在充分保护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和释放。零壹智库所著《隐私计算:数字经济新基建》全面阐述隐私计算技术的崛起、投资、模式和趋势,综合分析隐私计算九大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京东、字节跳动等在该领域的布局和六大隐私计算领军企业公司案例。

大数据专家、科技作家涂子沛通过个人经历、经验和敏锐的判断,站在科技和时代的前沿提出了“第二大脑”概念。第二大脑是在个人和互联网之间出现的一个新工具,它不仅是我们生物大脑的数字复制体、外挂大脑,可以随时记录、存储和查找,它还是人类生物大脑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对我们的记录不断地进行动态整合和分析,借助算法的灵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创建有价值的连接,推动第一大脑产生新的创意。

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季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