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南京市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揭晓
昂扬奋进 梦想飞扬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张源源
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韶华行且知。
近日,新一批南京市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揭晓,他们或自强不息勇敢追梦,或心怀感恩乐观向上,或品学兼优助人为乐,或勤学善思热爱科学……
在他们身上,我市新时代好少年爱党爱国、向上向善、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不断展现,青春少年昂扬奋进,且行且歌梦想飞扬。
薪火相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他们向阳而生,他们追光而行。
“我一直在寻找,革命先烈们为何能抛头颅、洒热血,支撑他们的理想信念究竟是什么?”说这话的是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朱芸青。为了找到这个答案,她不仅“读万卷书”,阅读了《红岩》《火种》《血性映征途》等大量书籍,更“行万里路”,带着同学们寻访红色足迹,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走访抗战老兵纪国城,聆听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我想,那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敢于牺牲一切的信念。”朱芸青说。她将自己的感悟用画笔画了下来,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宣扬红色精神,激发更多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学生郭尔乐将对祖国的爱,转化为对红色文化的宣讲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篇讲述全国道德模范糜林扎根农村、奉献自己的宣讲稿,一场声情并茂的演讲,让他获得了江苏省第四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金牌讲解员”荣誉称号。他醉心国学,习练武术,多次一边吟诵《满江红》,一边展示中国武术。他在全国30多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驻足,近距离感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他担任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讲解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进行了志愿讲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赢在博物馆》特别节目“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故事讲解”中,他向全国中小学生讲述了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红色故事。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在红色精神滋养下,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勇于担当。
王子杭是南京市竹山中学的学生,初一暑假时,他决定拍摄一部应急科普短片。拍摄时正是三伏天,气温接近40℃,王子杭顶着毒辣的太阳,趴在发烫的地面上,进行着心肺复苏的示范。豆大的汗珠沿着脸颊流下,他也顾不上擦。王子杭说,之所以拍摄这部科普短片,是因为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高淳区宝塔小学学生王浩然年龄虽小,但他爱护环境的决心和行动不输成年人。小区里有乱扔的纸屑,他捡起丢进垃圾桶;下雨天楼道里停进了各种自行车,妨碍居民正常出入,他和妈妈将车一辆辆搬到指定停车位,保持楼道畅通;楼梯间墙壁贴上了“牛皮癣”,他花了两个多小时一一清理,虽然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但心里却感到满足,因为他为大家打造着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自强不息,挥洒汗水追逐青春梦想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在梦想面前,南京的新时代好少年们勇于追逐,用汗水开启着人生精彩篇章。
“从小上天就给我关上了一扇门,没收了我的视力。但是我要用我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扇窗。”赵天瑞是南京市盲人学校六年级学生,双目失明的她迷上了钢琴。盲童学琴谈何容易,看不到琴键的位置,只能用手一个键一个键地摸;看不到五线谱,只能用录音机把乐曲录下来,一遍遍反复聆听。从一个音符到另一个音符,手指在琴键上需跨度多少,赵天瑞在黑暗中用手指摸索,用心去记录,就这样,一首首钢琴曲从她灵活的指尖跳出,她顺利通过了全国艺术水平钢琴十级考试。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更显珍贵。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一的傅安琪在课堂和赛场上尽情挥洒汗水。体育老师看中了她的弹跳力和爆发力,让她参加跨栏专业训练。虽然从没接触过跨栏,但勇于挑战的她答应了。每节体育课她都认真练习,却在正式比赛跨第一栏时不小心崴到了脚,只得了最后一名,受伤的脚更是痛得一个星期都没法走路。半年后,老师再一次让她参赛。再次练习、重新站上赛道、克服失败的阴影,这一次,她终于获得金牌。“这件事让我拥有了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明白了坚强的意义。”傅安琪笑道。
热爱科学,用心观察生活探索答案
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的理念早已深植心中,好少年们用心观察生活、带着热爱不断探索。
对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学生张文心来说,生活中的创新灵感总是无处不在。她是学校少年科学院的小院长、第十届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
在一次种植研究中,老师带大家用铁锹挖沟,但因天气干旱、土层板结,怎么也挖不动。她琢磨了一个暑假,观察了许多种劳动工具,直到有一天在爷爷家看到扁齿钉耙,突然产生了改造的灵感。她画出图纸,在老师的帮助下请铁匠师傅造出一把“翻沟神器”。经使用,大家都说她的“农田硬土开沟省力器”挖沟时很省力,相关作品在南京市小发明比赛中得到评委们认可,获得二等奖。
目前,张文心正带着学校少科院的小研究员们开展胚芽米的加工研究,未来让绿色健康的优质米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这是年少的她努力的方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学生王湛栩的“科创之路”上,有一只小蜗牛为她带来了灵感。收到网购白玉蜗牛快递时,她发现有只蜗牛的壳破了,这个发现随即带来一连串“问号”:外壳破了,蜗牛还能不能活?如果能活下来,破的壳会不会影响它的正常行动呢?
为找到答案,王湛栩和小伙伴开展研究,他们拟定研究步骤,通过隔离观察、食物对比、环境对比等方式进行了跟踪观察、记录。最终发现,这只蜗牛不仅没有死亡,还在破损的外壳边缘再生出了一层硬膜。带着对蜗牛小身材大能量的叹服,她将这一过程和发现记录下来,《蜗牛的壳破了》作品先后获南京市小发明活动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创新竞赛三等奖,并于2021年发表于《科学大众》杂志上。
洪水浸泡后有的树活了,有的树却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学生毛奕涵对湿地树种在洪水过后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湿地泥泞、蚊虫乱飞,滞留在低洼处的积水发出异味,但毛奕涵走入湿地拍摄,完成了全部田野调查工作。这个实验从2020年10月一直做到2021年5月,结果表明,柳树长期淹水后,可以迅速长出大量不定根,生长更加旺盛;广玉兰长时间淹水后,枝叶停止生长并变得枯黄,根部的侧根腐烂消失,从而有效证实了柳树、桑树的耐涝性及广玉兰的不耐涝性。记录这次科学探究全过程的短片《洪涝灾害对湿地树种生存影响状况的调查》获第七届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评选一等奖、第12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优秀作品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好少年们足下。榜样示范引领,激励着更多青少年扬起梦想风帆、一路高歌远航。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