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关键一环,在具体工作中,要从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制度建设、增加相关投入、优化管理机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全面落实时代新人培育保障体系,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意识形态引导和理论教育,掌握好时代新人培育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深挖爱国主义内涵,加深学生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认知,加深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知。鼓励广大青年学子自觉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强化青年学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厘清不同学科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差别,更要全面系统全员化全程化系统化多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课教育,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阐发;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在各科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改变思政课程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现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爱国模范精神宣讲等,通过建立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多层次完整的爱国主义资源层次体系。使得青年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中潜移默化的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时代新人培育的软环境
围绕着更好培育时代新人,加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体系、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把握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以强化教师责任、营造学术氛围为抓手,优化校园环境布置,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范围。逐步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引导教育与自教自律相结合,培育好言行一致、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将“三助一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即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科学志趣,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建设、勇于到基层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在时代新人培育中坚持协同育人,强化立德树人职责路径选择。发挥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的联动,从党建、科研、社会服务多方面形成孕育时代新人的互补联动机制。启发教师、辅导员、干部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克服被动性,增强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自觉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提高教师自身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改变单一科研导向,全面育人;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正向的教导作用,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将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信仰,充分表达出来。促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厚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建立完善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党支部是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努力探究以党建为龙头,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机制。通过实践教育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其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塑造大学生身边的鲜活榜样等,以“最美大学生”“国家奖学金”等奖优评比来引导感染一大批学生。合理设置劳动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使学生从参加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的品格。
塑造符合时代新人培养特点的思政教育理论架构、话语体系和方式方法
在我国,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主流价值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高度统一的,师生精神面貌积极健康与教学科研工作能取得丰硕成果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展的保障。要做到课堂讲坛上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在合作交流中有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在学术研究中有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在大学治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成为教学、科研、治理等的理论指导与价值维系。
时代新人“应当是一直能够支援各种工作、处处都表现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突击队”。意识形态的建构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在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时代发展,正面回应时代性问题,正确回答如何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合理配置有效资源、协同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采取教育、引导、批评、鼓舞与尊重、理解、关怀等多种形式加以引导,塑造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开创精神,破除一切负面社会现象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培养立志服务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雅情操、高尚品格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本文为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研究”和江苏省研究生教改课题“‘四为’方针下研究生‘三全育人’实践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