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门西二十四景 立体重塑门西文化风景

2023-01-13 07:12:4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有日常生活,也有厚重历史

门西二十四景 立体重塑门西文化风景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烟火气是门西文化中最具有特征的现象。但是,门西的人文历史更是南京文化中的瑰宝。”日前,随着凤凰台遗址、杏花村遗址、阮籍衣冠冢、愚园等纷纷上榜“门西二十四景”,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会长王鑫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他们组织评选此项活动的意义所在。新晋门西二十四景,将如同串联起从中华门到西水关西五华里的珍珠,与中华门东五华里一起拼接出一个名副其实的“十里秦淮”。

愚园。视觉中国供图愚园。视觉中国供图

文化形态独特,门西的魅力不只是烟火气

近年来,南京城南老门东文化商业街区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老门东”的出现,无疑激起人们对“老南京”的兴趣,这个兴趣既诱发对“老南京”的研究,也进一步推动南京旅游。人们同时也会追问:“老门西”在哪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门东、门西,是以中华门为界、以中华路为轴划分的两块区域,至今已有百年之久。南京著名地方文史专家陈作霖在其专著《凤麓小志》中,曾对门西作了明确标注与描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门西都以烟火气著称,很多人对其印象也往往停留在“沧桑之美”“破落之美”,甚而发出一种被时代遗忘的感叹。

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执行顾问速泰春认为,这正是从表象,而不是立体看门西的结果。“门西文化是一个丰富而厚重的文化体,绝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视角就能看清楚的。只有立体地,而不是单一或平面地看,才能相对完整、相对清晰、相对客观地看到她的真实面貌,从而准确地感知她,认识她,理解她。”

独特的历史文化将门西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形态,事实上,这里可以看到曲巷斜街中的豪宅与简舍,感受同乡共井的融洽;可以看到穿梭于曲巷斜街中的工匠身影,听到敲打的节奏与轰鸣之声,感受曾经的产业宏伟与商业繁荣;还能从愚园中品味诗词雅趣,更能从“饮马”“孝智”“百猫”“钓鱼”等传说中追寻到历史、政治、社会的纠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经走出一位又一位志士能人,凡夫与名流在门西的舞台上轮番成为主角。

速泰春表示,立体看门西,才能看清它真正的风骨、风情与风貌。这将对“老门西”文化有更感性、更明确、更亲近的认识。可以让我们对“老门西”这一地区有更清晰的了解,更具体的认知,看得到,摸得着,甚而听得见,从而将抽象的“老门西”变为实在的“老门西”。

评选二十四景,更具象地读懂门西历史文化

赏心亭。王捷 摄赏心亭。王捷 摄

早在2022年年初,旨在“探寻老门西文化文缘文脉,搜集老门西文化民俗风情,研究老门西文化精神价值,讲述老门西文化古今故事”的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即发起重新认识老门西的活动。不久前,在该活动基础之上,由读者、关注者、专家推荐和评选的“门西二十四景”正式出炉,包括凤凰台遗址、杏花村遗址、阮籍衣冠冢、愚园、遁园遗址、古瓦官寺、韩熙载旧居遗址、钓鱼台、刘瑞芬故居、魏家骅故居、吴良镛旧居、曾靖毅公祠、小门口、同乡共井、糖坊廊河房、仓顶大井、吴家账房、新桥、皇册库、牛市、百猫坊、孙楚酒楼、江南造币厂旧址、赏心亭。

南京古有“金陵四十八景”,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加上后来评出的新金陵四十八景,代表了南京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门西二十四景”则让人看到门西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正如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会长王鑫所说,所谓“二十四景”,就是有代表性的“文化风景”。用“景”来表述,可以更具象、更立体、更明白地认识“老门西”,同时也是希望通过这些“景”,让更多人了解门西历史文化,读懂门西历史文化。

本次评选活动邀请了协会的顾问和会员组成评选工作小组,其年龄从30岁跨度到70多岁,以保证从审美到文化内涵的把控,都有相应的专业老师对接;里面更有前南京市旅游局负责人、南京市著名的文化旅游导师和从2019年开始一直关注协会发展,同时写过多篇门西文章的老师们参与评选工作。

作为一名出生在门西的80后,门西地区就是其成长的地方,所以对门西感情也是根深蒂固的。王鑫表示,评选活动只是一把钥匙,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门西、走进门西的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协会将不定期组织讲座和线下行走等活动,让“门西二十四景”走近大众。

杜甫诗中的瓦官寺,见证了南京居民由南向北迁移

新桥。袁景 摄新桥。袁景 摄

王鑫表示,对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来说,就是要发掘门西的独特文化,“门西二十四景”的推出,将使人们对门西的了解不再只是年久失修的房屋,家长里短的烟火气,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新评选出的“门西二十四景”中可以发现,有的景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比如韩熙载旧居等。有的则在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位于瓦官寺附近花露岗南的“凤凰台”,即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同被传诵至今。有的“景”目前还能看得到,包括愚园、古瓦官寺、刘芝田故居、小门口、同乡共井等。

古瓦官寺位于花露岗,始建于东晋。瓦官,就是窑场管理处,随着人口日渐密集,窑场迁到了秦淮河以北,原址则建成了寺庙。南京居民区是由南向北迁移的,寺庙建在居民密集处,而窑场迁往居民稀少处。南朝梁就寺兴建瓦官阁,高约60米,是当时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处。六朝时期,瓦官寺几经扩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江南名刹。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曾来过这里,并留下了著名诗篇。比如杜甫诗作《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亲》,其全名为《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其中的瓦棺寺,正是瓦官寺。

年轻的杜甫特别向往六朝古都的金陵文化,20岁那年他如愿以偿来到了金陵,在前往城南瓦官寺观赏顾恺之的《维摩诘居士像》时,结识了江宁书生许登,因其排行第八,又叫许八。许登将《维摩诘居士像》摹本赠送给杜甫作为友谊的见证。26年后,杜甫在长安与许登相遇,得知许登将回江宁省亲,即作诗《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亲》相赠。尽管已经过了20多年,他还记得在金陵看画的情景。诗云:“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渺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杜甫的诗不仅表达了对顾恺之绘画的激赏,也流露出对当年游历金陵的无限眷恋。

消失了的遁园,门西一带曾置有多座私家园墅

新评选出的“门西二十四景”,既承载厚重历史,又维系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那些记忆深处的地理、建筑、民俗等,一起凝结成有关门西的历史细节。

据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副会长王捷介绍,建筑大师吴良镛旧居也入选“门西二十四景”。吴良镛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其童年时生活的地方位于门西谢公祠18-20号。这里流传着少年吴良镛的故事:其时,吴良镛好学好问,每天早起打扫园林之后方才读书;他每天早晨在园中读英语,笼子里小鸟也跟着他一道朗诵……

六朝烟水氤氲,十里秦淮自东向西穿城而过,形成门西“枕河而居”的生活景象,钓鱼台、糖坊廊河房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中,糖坊廊61号河房已有150多年历史。这是一座菱形结构的建筑,包括地上的青石砖也都是菱形的。除了结构独特外,其雕刻也是一绝,楼下门板上雕刻的凤凰瑞兽,栩栩如生;亭台楼阁,细致入微;天井上更是雕有三国演义戏曲图案,弥足珍贵。

门西愚园已为众人所熟知,但门西还有座遁园就鲜为人知了。明清时期,门西一带置有多座私家园墅。位于花露岗一带的遁园则是明末大学者顾起元旧居。其时,朝廷曾七次下诏任命,顾起元均以疾为由婉辞不赴,留下“七征不起”的佳话。遁园,也叫遯园,遁园,即为隐遁之园。陈诒绂在《金陵园墅志》中讲到“遯园”:“起元避居园中,七征不出,家有七召亭。园有小石山、横秀阁、耕烟阁、郊旷楼、快雪堂、月鳞花径、高卧室、懒真草堂、五己堂、间得亭、露研斋、明月半轮窗、纳晚凉处、丈室、依老居、劈纱舫诸胜。”顾起元隐居遁园后,潜心于写作,著述颇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客座赘语》,记述了南京方言、服饰、户口、徭役、人物等,是南京地方志研究必不可少的史籍。

据南京史志专家金戈介绍,我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知微出生于城南花露岗,在其出版的《顾知微文集》中,以《我的老家》为题,叙述了童年时代经历的家族清明及冬至时节的祭祖活动,且终生难忘,而其先祖即可追溯至明代大学问家顾起元。

责任编辑:季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