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坚持自信自强 建设文化强市

2023-01-11 08:05:5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市老干部党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文化强国就是以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强国,其内涵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中日益提升文化的战略性地位、在文化高质量供给中发挥文化消费需求的牵引作用、在经济社会多重效益下构筑文化生态圈,推动新时代南京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辉煌,是当前南京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文化强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建设,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建设文化强市,需要不断创新实践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打造凝心聚力能力更强、文明程度更高、文化产业与事业更强、文化影响力更广的文化南京,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凝心聚力水平

思想建设和精神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南京文化强市建设,要通过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把市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打造凝心聚力能力更强的文化南京。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文化强市建设首要任务,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确方向,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教育、研究与阐释,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市民教育、文艺创作之中,融入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思想理论高地。系统梳理挖掘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精华,建设和坚守共有精神家园。系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传播体系,将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小学、高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将道德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方式,建设南京红色资源新媒体聚合平台,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格局。强化理论研究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推出一批思想理论成果、一批思想政治理论的精品课程。

高质量全域化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紧紧把握时代潮流,以文明新南京示范全国。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市民文明意识和文明水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与工作路径,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区级融媒体中心、文博场馆、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基层宣传阵地和公共文化场所传播新思想的功能,倡导文明新风,净化文化市场。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努力提升文明创建工作创新程度,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续推动南京文明创建走在前列。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以周恩来、赵世炎、邓中夏、陈毅、粟裕等曾在南京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人物故事,讲好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革命事件故事,讲好雨花英烈等抗争故事,弘扬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全社会弘扬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多层次常态化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学习宣传,持续在各区各行各业广泛开展“最美人物”评选,建设用好“感动南京”等线上的宣传平台和“好人园”等线下的宣传阵地,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模式

推动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重视地方文化优势,发掘其地域特点和民间特色文化资源,集中关注、深入发现、积极挖掘并有效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群众自身文化创造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化节庆活动并不断推陈出新。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借助新技术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更富时代感、更具传播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实施文化遗产解读工程、保护工程、展示工程,充分运用现代手段让文物“说话”,开发文创产品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优化文艺创作扶持政策,支持原创和优秀文化项目,推动多出优秀作品,重点打造不同门类的文艺精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加大对优秀文艺人才、文艺作品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的良好环境,培养一批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造就大批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

深化文旅融合,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区块链、虚拟/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对文化产业支撑作用,形成南京文化产业的高精尖体系;支持省内高校与龙头文化企业共建一批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鼓励数字文化产业向南京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功能平台集聚,实现“非接触经济”文化业态的繁荣。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集群。实施文旅融合战略,发挥文化对于旅游、农业、商业、生态等实体经济的价值引领与智力支撑作用,加快地标性文化旅游集聚地建设,构建古都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研学培训、健康养生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做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支持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设互动体验项目,壮大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形态,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放大现有文化品牌国际效应,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示范效应。充分利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机遇,形成能够生动阐释长江文化、集聚江海特色的具有深度文化体验功能的标识性文化空间;打造“最长江、最南京”的空间文化标识。充分利用南京市“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等“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品牌,聚焦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提升南京文化品牌标识度。办好“中国南京·扬子江作家周”“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扬子江诗会”等系列活动,以系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水韵南京”文旅品牌影响力。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