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通过并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学徒制至此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为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将增设“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提质增效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关键之举。然而,原先的职业教育,和实际存在脱节等问题,学生在校能够接受的职业技能训练很少,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本来,学生还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实习补上职业技能这一课,但因为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时间较短,加上不一定留在实习企业工作,企业的师傅们并不愿意带他们,更不要说手把手教他们,甚至倾囊相授了。有的企业,干脆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再加上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收入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学生也不愿意真心去学习相应的职业技能,并选择到企业去就业。
也因此,初中毕业生读职业教育的虽然接近甚至超过同龄人的一半,但我们的制造业依然缺乏技术工人,至于大国工匠,更是凤毛麟角。
也因此,国家不仅修改了职业教育法,还在一年内连续出台三个重磅文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将增设“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组织管理有关研究课题,推动建立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体系,等等,无疑可以促进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为技术工人培养乃至大国工匠的诞生奠定基础。
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技术工人的培养而言,学徒制一直是一个关键步骤,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环节。因为职业技能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出来的,其中很多是心口相传的秘密,只能靠师徒之间潜移默化的传帮带才能获得。也因此,学徒制是各个国家培养技术工人的必由之路,而且越是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越是重视学徒制。比如德国、日本,学徒制一直延续。
其实,我国也非常重视学徒制,无论是职业教育学校出来的学生,还是以前直接被招进工厂做工人的人,都是要跟着师傅从学徒做起。现在,学徒制再度被提起,加上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我们应该从落实技术工人待遇、提升其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一方面鼓励更多职业教育学生进入制造业企业工作;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和教育部门,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让中国特色学徒制,有理论、有实践、有方法。假以时日,中国特色学徒制,一定会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作者:宋广玉(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