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热点舆评】能否将寒假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2023-01-08 14:22:0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1月7日,百万中小学生正式开启寒假生活。在“行万里路”中了解城市,学做一道美食,动手设计“我家的春晚”……鼓励学生走出去、动起来的寒假作业正流行。(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阅读”城市写家乡故事、人人都有劳动作业、亲自动手营造年味儿……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从注重学习的“学起来”,到鼓励学生走出去的“动起来”,确实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既符合当下“双减”

政策的需要,也能让中小学生走出书斋,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收获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不过,不管寒假作业形式如何变化,但它毕竟是一种作业。既然是学校布置的作业,那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是必须要完成的。至于他们喜欢与否,学校并没有给予他们选择权,他们也无从选择、无法拒绝。

其实,既然寒假是学生在校学习一个学期后的休息调整时间,学校能否尝试不布置任何寒假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或者兴趣所在,自主去选择做些什么,或者不做些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好静,也喜欢书斋,让其“动起来”,或许并非其所愿,完成各种形式的“动起来”作业,对他们来说未尝就是一件好事。有的人好动,动手能力强,让其“阅读”城市写家乡故事,同样也有点强人所难。至于劳动,确实是人人都该做的,但是,劳动完全可以结合家庭情况及个人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千篇一律炒个菜、洗个碗或者扫个地,然后打卡上传,不仅不会让中小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感觉不到劳动对于个人及家庭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妨不要布置任何寒假作业,让其自己和家庭去选择,假期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而不是带着任务去做各种事情。比如阅读,就像专家研究的那样,阅读本来是件增长知识、阅历以及丰富人生体验的一件好事,但一旦带着任务去阅读,会让人阅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失去了阅读的美好体验。

其实,寒假时间并不长,加上中间有个传统节日春节,中小学生本来就有很多机会或走亲访友或旅游亲近自然或和家人共享美好时光,这些都是增进他们见识和各种社会体验的机会,又何必用寒假作业这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无形中增加中小学生做作业的心理压力呢。要知道,经过一个学期的在校学习,中小学生做的各方面作业已经够多了,让他们寒假期间不带任务去做些事情,未尝不是一件让他们调整好身心在新学期再出发的好事。

作者:宋广玉(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编辑 苍淑珺

责任编辑: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