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从超然中感受到真,在烟火气中触摸人生

2023-01-07 08:01:2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邹世奇小说集《牧马河之夏》研讨会在宁召开

从超然中感受到真,在烟火气中触摸人生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近日,青年作家邹世奇作品研讨会在金陵图书馆举行。研讨会由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主办。80后作家邹世奇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小说集《牧马河之夏》收录其近年来发表的十一部中短篇小说,十余位批评家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研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汪政主持会议。

省作协名誉主席范小青认为,《牧马河之夏》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清流般的写作,同时又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情触摸,更是身在其中贴切感受的悲欢离合。空灵、轻盈,却不悬浮,是“人间烟火”和“诗与远方”的完美融合。“邹世奇笔下的当代知识女性形象栩栩如生,读来似乎在和一个个熟悉的友人交谈,会从缥缈超然之中,感受到真,感受到痛,感受到重,感受到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猛烈碰撞甚至是灵魂的生死抗争。”她还特别提到邹世奇的文字——朴素优雅,又很沉稳,文风舒缓却有分量。“古典文学浸润着她,尤其是宋词中的品质和格调,在谋篇布局时,在行文造句时,都不知不觉地渗透其中,成为其作品的鲜明个性、特殊标识。”

省作协副主席鲁敏也表示,邹世奇古体古风的语感“一看就受过严格的训练,是长期浸泡在故纸堆里的感觉”。“尤其写古代生活的《雕栏玉砌应犹在》《犹恐相逢是梦中》,作者应该就器物、风物做了很多资料的收集,衣饰、食物、家用、建筑等等很多的细节非常扎实,有‘名物写作’的特征。”鲁敏称赞邹世奇具有描摹他人困境的才华,“她写现场的感受性非常好,场景的建立、细节的捕捉,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成为一个好小说家的优秀禀赋。”

“邹世奇因为独特的学术背景,行文是雅致的,措辞是规范的,是纯正的汉语表达。”省作协副主席、《雨花》主编朱辉认为,邹世奇的小说主旨、故事、人物、细节、语言等方面都很均衡,没有明显短板。《青春》主编、作家李樯点赞邹世奇深谙中国古典文学中点到为止、“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艺道。“她给读者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二次创作,多向解读,通过想象去完成符合自己思维逻辑或价值观的人物命运、故事延伸。”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评论家韩松刚评价邹世奇的小说语言简约、凝练,叙事干净、利落,“具体到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也是不拖泥带水、不犹疑彷徨,不管是受伤者、还是受害者,少有歇斯底里、无理取闹,有的是一种坚强的理智和勇敢的果决。”

“《牧马河之夏》让我感受到鲜明的作家个性标识。”南京大学教授、评论家张光芒说,邹世奇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是当代最后一代中师生,有着独特的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作家非常敏锐地深入这一群体的遭际与成长轨迹,为新时代的文学提供了有特殊价值的题材和人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发现,邹世奇在有意识地绘制她的文学版图,“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南山镇这个地方,如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苏童的香椿树街、鲁敏的东坝。”南京师范大学讲师、评论家唐蕾表示,邹世奇小说有明显的江南气质,文笔温润,清丽雅致。小说在通俗与严肃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与江南文化中雅俗共赏的叙述传统相应合。

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吴俊对邹世奇的创作寄予厚望,“她的职业与写作的个人追求,有点像中国传统士人人格和生活在当代的延续,不同于其他同龄的经历相对‘苍白’的年轻作家,她有更为厚实多样的人生资源。”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评论家李丹也表示:“邹世奇的写作是多元的,她的创作值得我们报以更大的期许。”

活动最后,汪政表示,作家如果想走下去,不仅需要艺术上的付出,也需要自己生命和创作时间上的付出。一个专业写作者,一定是以写作的量为前提的,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这场研讨会,对邹世奇来讲是里程碑式的,希望看到她以后更长足的进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邢虹 责任编辑:尹淑琼